传统与风土锻造出的京城饮食文化
京都府几乎位于日本列岛的中心。北部的丹后地区接邻日本海。南北狭长的京都府,以中部的单波山地为界,分为日本海型气候与内陆型气候。
794年,平安京迁都至现在京都市的位置后,京都作为政治、文化、宗教的核心地带,大大繁荣起来。受桓武天皇之命,平安京不仅建设、发展陆上交通网,也同样致力于水上交通网的建设与发展。在琵琶湖的大津和淀川的山崎等地设立据点,使各种文化与物资流入京都。这些东西和当地的朝臣贵族、武士、僧侣文化互相交汇融合,构筑出现在京都府的基础。
部分视频素材出处:日本饮食文化信息网站“SHUN GATE”
Esuke采访店:山花平八茶屋
外食文化缔造出的“京料理”
“京料理”便是由这些文化孕育,发展,进化而来的。其根基是被统称为“五体系”的五种料理形式。
作为朝廷社会和贵族社交礼仪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大飨料理”;根据宗教禁忌,将蔬菜作为主要食材的“精进料理”;登场于武士们的宴客席的“本膳料理”;在武士和商人之间传播,并作为茶水料理而流行的“怀石料理”;以及供贵族、朝廷和幕府高管享用的宫廷式料理“有职料理”。这些传统技艺仍代代相传至今,您可在料亭或割烹等高级日式餐厅享用到。
“很早便开始的外食文化,促进了京料理技艺的提升”,说话的是农学家佐藤洋一郎教授。他作为特聘教授现在在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院和食文化学科任教。
“在中世纪便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区,只有关东的镰仓,关西的奈良、京都,住在京都的朝臣贵族和商贾们,以及他们所支起的神社和寺庙的节庆菜肴等,撑起了这种饮食文化。”通过这个过程,烹饪技术和效率得到了完善,并成为现今京料理的支柱。此外,作为位于东日本与西日本边界线的‘向心力城市’的地位也有所影响,京都很容易便能吸收各地的烹饪技艺与食材,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再加上京都是座传统产业之城,支撑这些传统产业的家庭手工业发达,为其员工提供餐饮的外卖店‘仕出屋’自古便很繁荣。可以说京都自古以来就是外出就餐、将餐饮带回家享用的城市。”
代表京都的料理不只是在贵族和武士之间进化。将目光转向京都各地,便能察觉各种饮食文化都有所发展。京都市内及其他地方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乡土料理,比如“白味噌杂煮”或“散寿司”、“万愿寺辣椒炖煮小杂鱼”、“虾芋炖煮鳕鱼干”、“竹笋拌花椒芽”等等。这些乡土料理诠释了"海之京都"、" 森之京都"、" 茶之京都"等古都・京都丰富多彩的一面。
京都府大致能分为丹后地区、中丹地区、南丹地区、京都市、乙训地区、山城地区。下面将为您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及饮食文化。
< 丹后地区 >
丹后散寿司为盛大日子的餐桌添上华丽的一笔
这里自古经营渔业,丹后鸟贝、丹后甘鲷、𫚕鱼、松叶蟹等海产经常登上餐桌。在近海捕捞的鲭鱼,是和沙丁鱼、竹荚鱼并列的平价鱼类。当地居民中亦有很多喜欢将鲭鱼做成刺身食用的人。“丹后散寿司”便是使用了这一鲭鱼的乡土料理。这是模压寿司的一种,将撕碎的烤鲭鱼夹在寿司饭中,把其压成一个正方形,再在上面点缀鱼糕、葫芦条、蛋皮丝等丰富多彩的配料。
仿佛能让餐桌变得更加华丽的这种寿司,是在盛大日子制作的一道料理。这道料理的食谱一般是从父母传给儿女,儿女再传给孙辈,根据家庭的不同,寿司饭可能是两层也可能是一层,使用的配料也仅限各家特色。
原本,烤鲭鱼只是作为保存食材的手段应运而生的烹饪方法,现在家庭制作时,则经常使用更加方便的鲭鱼罐头。这也是为何丹后地区销售的鲭鱼罐头会比其他地区的鲭鱼罐头大上一号的原因。
< 中丹地区 >
近 100 年历史悠久的满桂基甜椒
中丹地区位于京都府北部,被丹波山地的群山与日本海围绕。自古以来,流经该地区的一级河川——由良川流域便有集落定居,在古坟时代更是建造了数千座墓冢。随着平安时代起开辟了山岳寺院,佛像、祭礼、药师信仰等特色文化仍在该地区延续。
该地区由福知山市、舞鹤市、绫部市三市构成。近年来,多家工业园区入驻此地,使这里成为了关西北部、日本海侧的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郊区仍留存有古民居零落的农村集落与田园风光,因此可以说这里是城市与农村共存的地区。
“万愿寺辣椒”是代表中丹地区的特产。绿色果实让人清醒,个大肉厚。在旺季的夏天,长度超过20cm也不罕见。因为其尺寸,有时也被称为“辣椒之王”。
万愿寺辣椒这一名称来自于其发祥地舞鹤市郊外的古刹“满愿寺”之中的万愿寺。大正末期,它被当作农家自用蔬菜栽培,却因其美味而备受好评,由于整个产地的努力和热情,它在20世纪90年代末品牌化并上市。舞鹤市之外,绫部市和福知山市的部分地区栽培的辣椒则以“万愿寺甜辣椒”的商标上市。
因为万愿寺辣椒不辣,所以可用于炒菜或烧烤、天妇罗等各式料理。其中和小杂鱼搭配的炒菜,算是京都家常菜的代表作。辣椒的风味与甜辣味传遍口腔,再加上万愿寺甜辣椒厚质而柔软的果肉口感十分美味,令人不自觉地伸筷子。这道菜算是中丹地区不可或缺的夏季美食。
< 南丹地区 >
凝聚大地恩惠的“健康(豆子)生活”吉祥物
南丹地区由龟冈市、南丹市、京丹波町二市一町构成。东部与滋贺县,西南与兵库县和大阪府、北部和福井县接壤。山地连绵的北部地区作为“京都屋脊”而闻名,高原地区延伸至西部。南部在桂川流域形成了平地,拥有以龟冈盆地为首的得天独厚的耕地。
南丹市美山地区的茅屋村落,在1993年被评定为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除此之外,在龟冈市和京丹波町等,仍有被田园围绕的农村集落风景,南丹地区现在仍留存有日本的原始景观。
这一带是京都府内数一数二的粮仓地带,其特产大米“绢光”在日本谷物检定协会举办的“大米口味排行榜”中,从2016年度起连续三年获得最高等级的“特A”评定。
< 京都市 >
成分相互兼容。
从794年平安京迁都以来,京都市持续千年以上作为日本政治与文化的核心地带。
因为是首都所在,运入的物资丰富多彩,但又因为地处内陆,鲜鱼难以进货。通过日本海与若狭街道运入的海产,大多都是鳕鱼干、鲱鱼干、盐渍鲭鱼这类加工食品。
“为了让加工食品变得美味,烹饪手法在长年的岁月中得到磨练精进。也是因为在这一环境中,才进化出怀石料理店和有职料理等各种料理体系的吧。因此,这里有许多简约而精致的料理。‘鲷芜’和‘贺茂茄子田乐’便是其代表例子,”说话的是拥有440年历史的料亭“山花 平八茶屋”第21代传人,园部晋吾先生。据园部先生所说,“相合之物”也是京都料理的特色。
< 乙训地区 >
乙训京竹笋作为高级食材而闻名
乙训地区由向日市、长冈京市等二市一町构成。这里从古时起便是连接京都与大阪的交通要塞,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也有记载该地区名称来源的“弟国”。784年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 将首都置于那里十年。此外,该地区是羽柴秀吉与明智光秀争夺霸权的“山崎合战之地”,据说也是《竹取物语》的发祥地。
据说日本的竹笋起源于在京都西山种植来自中国的孟宗竹,后传播至日本各地。京竹笋的季节在早春,至五月上旬运送至各地。
在乙训地区采摘的京竹笋,鲜甜十足,肉厚柔软。经过一年独特且周到的管理,以埋在地下的状态收获的象牙色竹笋被称为“白子”,价格高昂。因为没有涩味,新鲜的京竹笋可以做成刺身食用。与花椒芽一起拌上白味噌,便是“竹笋拌花椒芽”。 丰富的味道在口中蔓延,通过味蕾传达出春天的到来。
< 山城地区 >
拥有世界独一无二技巧、味道、文化的“宇治茶”
山城地区位于京都府南部,由宇治市和城阳市等15个市町村构成。东部是信乐山地,西部为京阪奈丘陵等。在宇治川、桂川、木津川的合流处,山城盆地如扇形般展开,以河川流域为中心形成了市区街道。
7世纪这里是“山城国”的所在地,在律令时代,它是形成畿内的五国之一。平安时代以后,宇治川、桂川、木津川合流的淀川成为了水运要塞。由此向京都运送各种各样的食材与物资。
开始栽培全国闻名的“宇治茶”是在约800年前的镰仓时代。据传是经位于京都市右京区梅畑栂尾町的高山寺中的明惠上人推荐后开始的。
在13世纪初的镰仓时代,由于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茶叶生长,种植业在宇治迅速扩大。在江户时代,山城国宇治田原町的永谷宗园发明了宇治制法,并发展成为煎茶和玉露的制作方法,扩展至全国产地,成为了现在日本茶制法的主流。
现在,山城地区除了煎茶、玉露,还生产碾茶(抹茶的原料)等多种茶叶品种。尤其是在新芽生长期间,用遮光材料覆盖茶园,于一定时期内遮光培育,即用覆盖栽培法培育出来的玉露、碾茶,是颜色鲜绿,芳香独特,口感温和,味道甜美的最高级茶叶。
这样一来,宇治茶在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工和混合技术的加持下,拥有其他产区无法比拟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和最高的质量、技艺。
“山城的人也将宇治茶用作食材,”说话的是在山城地区经营茶农,京都府生活研究小组联络协议会会长,奥田智代女士,“宇治茶不仅是当作茶饮来用,还用在点心或菜肴中,将抹茶混入白豆沙馅制成的牡丹饼,也算是这里独特的饮食习惯吧。”
“虾芋”在山城地区也很有名。这是芋头的一种,因为形似虾子而得名。这种京都蔬菜的特点在于其细密的肉质和独特的粘性。
“虾芋也经常用在宴席上。比如说‘虾芋炖煮鳕鱼干’。使用的食材仅仅只有‘虾芋’和‘鳕鱼干’。正因为是道简单的菜肴,人们才会更花时间精心制作,”奥田小姐笑着说道。
这种同样植根于家庭的好客精神,或许正是连结京都传统味道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