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的纪伊山地与跃动的黑潮。来自大自然的四季馈赠
和歌山县古时候被称为“木之国”。气候温暖多雨,县内土地的8成以上由深不可测的森林所占据。山中的清泉汇成纪之川和熊野川后奔向大海。这样丰饶的自然带来了四季不同的馈赠,构建起了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各自不同的独特饮食文化。
采访合作场所:Japanese Dining 煌
“茶粥”是耕地稀少的“木之国”的智慧
从“木之国”的故事中诞生的乡土料理
和歌山县的高野山、熊野三山等圣地作为“纪伊山地的灵场和参拜道”被列入世界遗产,旧时曾有众多修行僧和参拜者来往于参拜道。
其中代表性的料理是“熟寿司”,平家的落人平维盛(Taira no Koremori)屯居在有田,他率兵离开村子时向村民们讨要粮食。由于大米稀少,村民们将少量米饭和盐渍青花鱼煮熟,用树叶包起来给了他。数日后,落人打开叶子食用时,发现米饭已经发酵,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变得非常鲜美。据说这就是最早的熟寿司。先吃一大口,再来一口用甜醋浸泡的生姜,真是无比美味。
田边市的大塔地区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里正月的习俗不是吃年糕,而是将母芋头“Bouri”炖煮2天后装在涂漆的器皿中享用。相传14世纪左右,来到田边市大塔村的修验者一行人想吃年糕,却被遵循村规的村民们拒绝。人们后来得知,这个修验者原来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大塔宫护良亲王(Oto no Miya Moriyoshi Shinno)。为了表示歉意,村民们正月里不再捣年糕,而是改为吃Bouri。
本次将和歌山县分为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3个区域,介绍其各自的饮食文化。
< 北部地区 >
和歌山县的大米产地、北部地区的乡土寿司
以德川御三家之一纪州和歌山城所在的和歌山市为中心,北部地区作为县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早早就发展成了都市。伴随着城市开发,水路也得以完善,纪之川流域成为了县内第一的粮仓地带。因此,使用大米制作的乡土料理十分丰富。
“柿叶寿司”据说发源于柿子的产地桥本市。在米饭上放上虾、盐渍青花鱼等食材,再用变色的老叶子包裹起来,作为秋祭上的料理分给众人享用。从纪之川北上的船舶送来贵重的青花鱼,用具有抗菌作用的柿树叶包裹起来防腐,这是先人们的智慧。家庭中会用煮熟的香菇、鱼板等常见材料作为食材,柿叶寿司作为家常料理为人们所喜爱。
桥本市还有另一种名为“幻之畑牛蒡”的乡土美食。这种大型牛蒡直径5~10cm,长度达到1米。并非特殊品种,只是将普通牛蒡用高野山山麓的西畑地区的赤土种植,便能长得又粗又大。由于长得太大,种植和收获时都很累人,因此昭和时代以后生产量减少,但近些年再次开始了种植。这种牛蒡柔软芳香,十分适合煮制。最近还开发出了横切后将中心部分掏空塞入醋饭制成“畑牛蒡寿司”的全新吃法。
< 中部地区 >
诞生了味噌、酱油和山椒,是日本之味的故乡
面朝纪伊水道的箕岛渔港,白带鱼的捕捞量居全国前列。这种鱼追逐小鱼来到海湾中,当地的钓手们也能用路亚钓到,是身边的寻常鱼种。到了秋天,家中的餐桌上就会摆上它的刺身、天妇罗、煮鱼等,十分丰富。体宽四指的大型白带鱼可以盐烤,两指宽的窄带鱼切片蘸醋味噌生食也很美味。
汤浅町位于有田市以南,是“金山寺味噌”的发源地。最早是在13世纪初期由良兴国寺的高僧将从中国学到的怪山寺(Kinzanji)味噌的制作工艺传授给人们。除了大豆和曲之外,还会根据喜好加入切细的切子和菜瓜、紫苏等材料,形成“自家特色”“本店特色”。
< 南部地区 >
先人用创造精神建立起的独特美食文化
熊野滩的鱼类资源丰富,被汹涌的黑潮所历练,鱼身紧致。种类多种多样,有金枪鱼、鲣鱼、鲹鱼、青花鱼等。另外,太地町还保留着古式捕鯨、那智胜浦町还有延绳捕金枪鱼等传统捕鱼方法。
另外,田边市、南部町等地因气候温暖而盛产梅子。江户时代,农民们苦于年贡的重税,利用无法种植水稻的贫瘠地带无需缴纳租税的特点开始种植梅子。据说后来得到田边藩的鼓励,开始大力种植梅子。常年探索优良品种后,于1965年登记了新品种“南高梅”,其特点是果肉湿润柔软。
另外,熊野山间的农民曾经以渔业、农业、林业为生,有一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轻松享用的便当很受喜爱。那就是将米饭用浅渍高菜叶包裹成的“目张寿司”。以前这种寿司会做得很大,吃的时候要瞪大眼睛,但最近为了方便食用而做得更小,中间的食材也多种多样,有切碎的腌渍高菜、梅干、鲣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