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

伴随现代化而诞生的,北海道的乡土料理

北海道拥有高达83,424km2的广阔土地。其土地面积占据了日本国土的约22%。有一半的土地都是山地,周围是太平洋、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的广阔海洋。它同时位于温带气候的北方界限与亚寒带气候的南方界限,因为气候寒冷,湿度低,积雪时期较长,直到早春,雪才会开始融化。四季分明的气候,孕育出活用地域特性的丰富食材。

部分视频素材出处:日本饮食文化信息网站“SHUN GATE”
协助取材地点:光塩学園調理製菓専門学校

明治维新后,急剧加速现代化的北海道

北海道过去被称为“虾夷地”,居住着原住民“阿伊努人”。到了镰仓时代,“和人”(大和民族)从本州迁入,开始与阿伊努人进行交易。16世纪中期,北海道南部被认定为和人居住地“和人地”,进入江户时代更是在江户幕府认可下由松前藩管制。此外,由阿伊努民族自身和从本州移居的住民带入的部分饮食文化,对今天的北海道乡土料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在进入明治时代后发生大幅转折。明治政府认真推动北海道开拓事业,将“虾夷地”更名为北海道。来自全国各地的住民汇集此地,推动现代化进程。在这个时代建造的札幌市钟楼,是将当时的风貌传递至今的历史遗产。

北海道积极引进欧美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应对寒冷的气象条件,并持续进行土地改良等努力,克服天气难题,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供给地区。现在,红豆、马铃薯、小麦等诸多品类的产量都达到全国最高水平。亦有许多像“成吉思汗羊肉”、“ 石狩锅”、“北海道炸鸡”等全国知名的乡土料理。

道央地区、道北地区、道南地区、道东地区,若将目光朝向每个地区,便能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当地味道。

道央地区
从札幌流传至各地的,粉色赤饭

以沿着从北海道中部流入日本海的石狩川水系的石狩平原为中心,形成了道央地区种植水稻的核心地带。在札幌市近郊和空知南部,主要面向北海道外的蔬菜产业十分发达,除此之外,这些地方也发展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的农畜牧业,如日高的轻种马、胆振的食用牛等。

在这些地区,“赤饭”算是特别的日子不可或缺的饭食。这一节庆料理在其他地区是用糯米和红豆混合制成,在北海道却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这里使用的不是红豆而是甘纳豆,用于驱散邪气的“赤饭”的红色,则使用食用色素体现。并且,在最后还加入了红姜丝点缀。

这种使用了甘纳豆的“赤饭”,是由位于札幌市的光盐学园调理制菓专门学校的创立者,已故的南部明子女士发明的。

“我听说她是为了让每个家庭都能方便地制作‘赤饭’而着手改良的。毕竟要制作使用红豆的正统‘赤饭’很费功夫。于是,首任校长选中了已经调味好的甘纳豆来替代红豆”,在同一学校担任讲师的田安透先生如此说道。

从昭和20年(1945年)到30年(1955年),南部女士在各地的料理讲座介绍使用了甘纳豆的“赤饭”食谱。这一做法很快遍及北海道,在道民们之间,用甘纳豆来制作“赤饭”变成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带有些许甘甜的“赤饭”,也广受孩子们的好评。甚至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插曲:在媒体介绍这一食谱后,甘纳豆便立刻从镇上的商店街消失了。

据田安先生所说:“赤饭算是比较不寻常的例子,但北海道的乡土料理多数能直接让人品尝到原材料的味道。”

田安先生所言的“能直接品尝到原材料味道”的乡土料理之一便是“北海道芋饼”。这是使用了占据国内约7成种植面积的马铃薯制作的乡土料理。做法相当简单。把蒸好的马铃薯捣烂并捏成包子状,然后下去烤制便大功告成。咬上一口,柔和温暖的土地味道传遍口腔。虽然并不华丽,但这一质朴的味道却被大人小孩所喜爱。

道北地区
流传于日本第一毛蟹之町的铁炮汤

道北地区位于北海道北部,夹在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之间。地区内的旭川和富良野是国内外游客众多的旅游胜地。位于稚内市的宗谷岬突出部分,立有“日本最北端之碑”。在晴天,这里可以看见俄罗斯的库页岛。

面向日本海的留萌市,在江户末年至昭和中期是以捕捞鲱鱼而兴盛的渔村。捕上岸的部分鲱鱼被去除内脏晒干,加工成“鲱鱼干段”,经由日本海运往越前国(现在的福井县)。在那里进一步运往难以获得海产品的内陆地区。鲱鱼干段对各地的乡土料理造成影响,包括京都府的“鲱鱼荞麦面”和石川县的“大根寿司”等。昭和32年(1957年),由于渔获量急剧下降,鲱鱼捕捞中止,但现在虾、章鱼、偏口鱼成为了当地名产。

面向鄂霍次克海的枝幸町是毛蟹的一大产地。该地甚至标榜自己为“日本第一毛蟹之町”。以枝幸町为首的道北地区食用“铁炮汤”。这是加入了螃蟹的味噌汤,据说是因为用筷子戳螃蟹腿的样子类似于装填炮弹而得名。汤里满是大块的螃蟹。这道料理是这个渔村众多的区域独有的妙趣饮品。

道南地区
作为北前船停靠港而繁荣的,发祥自松前的美味

道南地区冬季积雪相对较少,因此在道内非常早便开始一年的农作物生产活动。因为这片地域南北狭长,栽培的农作物丰富多样。从品牌大米“福禄寿米”到葱、韭菜、芦笋等蔬菜,马铃薯和豆类等农产品,所有这些都具有较高产量。

图片来源:北海道渡島総合振興局

庆长9年(1604年),松前藩于此地成立。现在的松前町周边,有着国内最北端且北海道内唯一的城下町。在江户时代,这里是向大阪运送物资的“北前船”为数不多的停靠港,“福山码头”由两座码头组成,停泊着大小各异的和船、轮船等船只。码头的一部分保存至今,被文化厅认定为“日本遗产”。

安政6年(1859年),渡岛半岛的南端开设了函馆港。该港口与横滨、长崎一起成为国内首个外国贸易港,作为北海道的海上门户,道南地区大大繁荣起来。在连接本州与北海道的青函隧道开通后,这里还是陆上门户。

图片来源:麻美商海

“松前渍”发祥于松前町,随后流传至道南各地。这是一种把当地捕捞的鱿鱼、海带用酱油腌渍的保存食品。在潘政时代,这道菜品加入了鲱鱼子,并用盐腌渍食用,但历经漫长岁月,现在的吃法成为主流。这道美味将海带和鱿鱼的鲜味完美融合到一起,是下饭和配酒的好搭档。自古以来,便是渔村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

道东地区
与十胜开拓者的生命相联系的猪肉饮食文化

道东地区面积广阔,分布着钏路市、带广市、北见市等都市。区域内有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知床”,拥有国内最大湿原的“钏路湿原国立公园”,拥有摩周湖、阿寒湖、屈斜路湖的“阿寒摩周国立公园”等风景胜地,您可在此感受北海道独有的雄壮自然风景。

图片来源:日本の食文化情報発信サイト"SHUN GATE"

以带广市为中心,由1市16町2村构成的十胜地区,主要以耕田和乳业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拥有约25万公顷的耕地面积。其广阔程度相当于北海道近2成的耕地面积。粮食自给率达到惊人的1240%。按人口换算,也就是可以提供418万人份的粮食。

“豚丼”可以说是十胜的特产。其历史古远,可以追朔到北海开拓时代。率领开拓者团体“晚成社”的依田勉三,在开垦十胜时开始饲养食用猪。从一开始养4头猪逐渐扩大规模,猪肉料理也随之普及。大正时代,虽然平民仍少有机会能品尝到,但猪肉料理也在他们之中开始流行。

豚丼登场于昭和初期。在带广市的某家平价餐馆推出“十胜风格套餐”时,其迅速成为人气套餐。最终,其成为了十胜地区一带的特色产品。十胜流豚丼的做法是把酱汁淋在烤至焦香的猪肉上,并盛在饭上。这让人回想到开拓时代,情不自禁地就想大口干饭。

由于其历史背景,北海道构筑出像“松前渍”那样具有悠久地方渊源的菜肴,以及像“赤饭”和“豚丼”那样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生的乡土料理,这两类菜品共同存在的饮食文化。从虾夷地变成北海道已过了150余年,北海道的乡土料理仍有继续进化的可能性。

北海道的主要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