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擁有溫暖氣候、肥沃大地及豐富海洋的食材寶庫
千葉縣位於本州中央偏東、向外海大幅突出的半島上。周圍有海洋環繞,東邊及南邊是太平洋、西邊則面向東京灣。半島跟陸地連接處有「江戶川」及「利根川」流淌。千葉縣便以此兩條一級河川為界,與東京都、埼玉縣、茨城縣接壤。
部分影片提供方:日本飲食文化資訊發報站「SHUN GATE」
採訪協助地點:芳的
氣候溫暖的房總
千葉縣的地形能分成丘陵、台地、平原3大類。事實上,千葉縣是全國唯一沒有標高500 公尺以上土地的縣。千葉縣南部雖是丘陵地形,但最高峰「愛宕山」的標高也只有408.2公尺。此外,北部一帶是關東壤土層堆積出的下總台地,利根川流域及九十九里沿岸則是平原。土地高低落差小、海洋環繞、東部沿海地區又有黑潮流經,這些條件加起來,便形成當地全年溫暖的氣候。南房總海岸地區即便是冬天,也幾乎不會下霜。
千葉縣亦稱為「房總」,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墳時代。當時,這一代地區稱為「總國」。「總」在古語指的是「麻」。當時,從四國阿波順著黑潮坐船而來的人們,在此地種麻,便是此稱呼的來源。
大化革新後,總國分成南半邊的「上總國」及北半邊的「下總國」。又從上總國分出「安房國」,成立房總三國。房總三國的餘響仍承襲至今,故人們將安房的「房」及上總、下總「總」組合,統稱「房總」。
江戶幕府餐桌的食材供給基地
自古以來,本地區就從事漁業,擁有許多海中珍饈。從各地留下來的繩文時代貝塚,挖出了真鯛、黑鮪魚、花枝等化石。罕見的是,還留下捕到鯨魚、海獅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痕跡。
本地區自江戶時代起認真發展漁業。自德川家康以江戶為政治中心後,魚貨的需求便大增。德川家康還把擁有優秀漁業技術的關西漁夫調到江戶,擔起魚類供給的重任。最終使得眾漁夫往來房總這個優質漁場。大規模的沙丁魚捕捉業便在銚子、九十九里紮根。
「當時船橋市周邊地區稱為『御菜浦』,當地會向江戶幕府進貢海鮮。利根川及江戶川便成為當時運送物資的大動脈。德川家康也傾力於治水,尤其重視從前時常氾濫的「惡水」利根川。在原本注入東京灣的利根川修築航道及堤防等,甚至建了通往太平洋的水道。」如此說道的是千葉縣營養師協會的會長、杉﨑幸子女士。杉﨑女士亦兼任千葉傳統鄉土料理研究會會長,致力於鄉土料理的普及與啟蒙。
杉﨑女士亦投入保存「太卷壽司」的保存及傳承活動。「太卷壽司」最大的特色無疑是斷面的美麗圖案。以各種各樣的食材來表現鶴、櫻、熊貓、蝴蝶等圖案,連小孩子及外國人都讚不絕口。「太卷壽司是發祥於山武市、夷隅市、木更津市等處的鄉土料理,也是在地集會或婚喪喜慶時的必需品。原本製作太卷壽司是男性的工作,但戰後就由女性繼承,並將食譜口耳相傳」。自昭和30年代起(約1955~1964年),杉﨑女士的恩師、龍崎英子女士便走訪村落家家戶戶,調查「太卷壽司」的歷史、食材以及重現圖案的方法等。並將調查成果收錄於食譜中出版,還透過舉辦料理教室與演講,將太卷壽司的魅力傳至現代。「現在縣內各地還會比賽製作出來的圖案,由於食材使用的自由度很高,因此重點是要活用當地可取得的食材」。
除了「太卷壽司」以外,千葉縣內還保留了各式各樣的鄉土料理。本文就將千葉縣分為東葛飾及海灣地區、北總地區、九十九里地區、南房總地區4個地區,來做部分介紹。
< 東葛飾、海灣地區 >
子安講及八月朔日等活動必需品「雞飯」
東葛飾、海灣地區扮演本縣的都市功能。本地區於戰後較早開始進行住宅地開發,全縣約有7成人口都集中在本區。幕張新都心的範圍,一路從縣廳所在地的千葉市一直延伸至東京灣,亦是日本規模最大的新都心,國際性會議及活動所使用的「幕張展覽館」便在此區。此外,浦安市也形成以大型主題公園為主、飯店及商業設施林立的度假村地區。橫跨我孫子市、柏市、印西市、白井市的「手賀沼」,則與北總地區的「印旛沼」共同獲指定為「縣立印旛手賀自然公園」一部的風景勝地。可在面積6.5平方公里、周長38公里的細長湖泊上觀察野鳥。
野田市周邊的傳統產業是醬油釀造。據說釀製醬油始於永祿年間(1558~1569年),有位名叫飯田市郎兵衛的人,開始製作溜醬油。最終,此區的醬油還打敗手握當時市佔率的關西醬油,成長到能供給江戶地區需求的程度。19世紀中期,髙梨兵左衛門家及茂木佐平治家醬油獲選為幕府的御用醬油。
從前,船橋市周邊的漁場擁有許多上天恩寵的海中珍饈,甚至能將魚貝類進貢給幕府。留在東京灣的濕地「三番瀨」,現仍從事海苔養殖,也捕捉花蛤、蚌蠣等貝類。以味噌調味的花蛤湯「(Fuukashi)」,是根深蒂固在在地滋味。
< 北總地區 >
口感鬆鬆軟軟、令人上癮的「水煮落花生」
北總地區由利根川流域沿岸的平原及與其連接的下總台地組成。地區內有「印旛沼」、「手賀沼」所在的「縣立印旛手賀自然公園」,以及「水鄉筑波國定公園」、「縣立大利根自然公園」等,各地都是整片水邊風景。此外,印西市保有的山林,以及從前作為利根川水運中繼地而興盛繁榮的香取市佐原等地,都保留舊日的美好風景,特色十足。
位於利根川最下游的銚子市洋面上,有整片水深200公尺的大陸棚,因著黑潮、親潮以及利根川的匯入形成日本數一數二的優秀漁場。江戶時代時,為捕魚而來的關西漁夫修築了外川漁港,對漁業發展貢獻良多。銚子漁港後成為能容納日本各地漁船的漁業基地,每年的漁獲量約在20~30萬噸。此處魚種豐富多樣,有鯖魚、沙丁魚、秋刀魚、鰹魚、比目魚等,從多獲性魚種到洄游魚種,約高達200種。
6月至7月梅雨季捕獲的沙丁魚以「入梅沙丁魚」一名於市場上流通。這是1年中油脂最豐厚的季節,做成生魚片的口感入口即化。另外還有鹽烤、燉滷、佃煮等各種料理方法,可看出是當地不可或缺的食材。
另外,銚子是與野田齊名的知名醬油產地。從前是沙丁魚乾商人的田中玄蕃,於1616年開始釀製醬油,並用高瀨舟將醬油運往江戶。
若說到同地區的特產,八街市的落花生也很出名。此地在明治40年(1907年)開始認真栽種花生。八街開墾到的土壤很適合栽培,再加上總武鐵道開通,讓出貨變得容易,故在大正初期成長為特產地。根據1949年的紀錄,所有耕地的80%都是用來種落花生。
< 九十九里地區 >
底拖網漁業發祥之地孕育出的沙丁魚料理
九十九里地區由九十九里町、東金市、山武市地區組成。從面對太平洋的旭市飯岡地區,到夷隅市太東海岸,這條約60 公里的海岸線叫做「九十九里海濱」,是當地的代表性名勝。一宮海岸地區自明治時代起設至海水浴場及別墅,並以「東方的大磯」而聞名。芥川龍之介、伊藤左千夫、高村光太郎等明治時代的代表性文人,也都很愛這裡。
由於九十九里海濱為淺灘,很少岩石,故人們會使用長達2 公里的大型漁網,再由超過100個人一起拖上來,進行「大型底拖網漁業」。開始的契機在於1555年由紀州剃金村(現在的白子町)漂流到此處的西之宮久助。他為了能在此捕獲大量的沙丁魚,便開始使用紀州的底拖網漁法。沙丁魚除了食用外,還會加工做成肥料用的沙丁魚乾及魚粉,銷往全國各地,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 南房總地區 >
溫暖氣候孕育出的酪農、農業及豐富海洋恩賜
位於千葉縣南部的南房總地區,是觀光景點齊聚的度假勝地。這裡的北風微弱,即使是冬天也氣候溫暖,因此像是鋸南町水仙群生地及鴨川市的「油菜花大道」等,各地四季都能賞玩花卉。在南房總市、鴨川市及館山市所在的沿海地區,面海的度假飯店人氣居高不下。
此地區全年都能從事農業,江戶時代就擔任供應幕府酪農、水果、海鮮等生鮮食品的重任。現在,南房總市針對當地生產的產品給予「南房總印食物品牌」認證。有龍蝦、金目鯛、鹿尾菜、花椰菜、蠶豆、芹菜等20品項獲得認證,當中又以「長狹米」及「房州枇杷」為全國名聞遐邇的知名品牌。
訴說當地歷史的「日本酪農發祥之碑」,就位在南房總市的嶺岡乳業研究所。此處始於戰國時代這裡此區的里見家,在嶺岡山開設牧場。江戶幕府亦繼承此牧場,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為製造奶油,從印度進口了3頭乳牛,後於寛政時代(1789~1801)成功繁殖到70多頭。嶺岡地區的酪農家會吃「初乳豆腐」,作為他們的營養來源。聽說此地區就稱牛奶為「チッコ」(音:Chikko)。將母牛最先餵給小牛吃的初乳加熱,然後放醋,做出來的成品就像茅屋起司。因為初乳不能在市場上販售,但丟掉又很浪費,所以才想出這種作法。現在人們將此種起司取名為「奇可卡塔梅塔諾chikkokatametano的音譯)」,在料理教室以使用市售牛奶版本的食譜,學習製作這道料理。
由於千葉縣包含在首都圏內,街道亦整頓得很現代,因此或許難以給人「鄉土料理」的印象。然而,若放眼各地區的生活,就會看到自古以來延續傳承的飲食文化,紮紮實實地存在人們生活。透過味覺感受的千葉縣,仍充滿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