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引以為傲、日本全國首屈一指的「農業縣」茨城縣的飲食文化
幾乎位於日本列島中央,坐落在關東地區東北側的茨城縣,東臨太平洋、北鄰福島縣、西接栃木縣、南邊透過利根川與千葉縣接壤,縣都(縣政府所在地)水戶市位於距離首都東京 100 公里的範圍內。
全縣一帶有約200條河川流經,包含了屬於一級河川的利根川、那珂川、久慈川等河川,以日本全國面積第二大的湖泊霞浦及北浦為中心,形成一片水鄉澤國。
茨城縣擁有廣闊的常總平原,屬於關東平原的一部分,人們充分利用其豐富水質,自古以來一直進行著農業生產。就農業產值來看,茨城縣是日本全國一等一的「農業縣」。此外,茨城縣還擁有長達 190 公里的海岸線,由於茨城縣近海處是親潮與黑潮交會的豐富漁場,因此它也是能在各個季節捕撈到各種不同海鮮的「漁業縣」。尤其冬季的鮟鱇魚品質特別好,近年來成為高級食材。
協助採訪場所:中川學園調理技術專門學校烹飪俱樂部
由農業與漁業孕育而成 茨城縣的飲食文化
以農業和漁業為核心的茨城縣的飲食文化,迎合各地區的氣候風土進行了各式各樣的進化發展。依地區特徵可大致分為北部地區、縣中央地區、南部地區、西部地區、鹿行地區。
< 北部地區 >
支撐了水戶藩財政的蒟蒻生產
北部地區以蒟蒻產地而聞名。儘管自古以來山坳地區就開始製造蒟蒻,但因蒟蒻容易腐壞,因此難以流通。到了江戶時代,農民中島藤右衛門為製造蒟蒻帶來了轉機。藤右衛門確立了乾燥蒟蒻的保存方法。蒟蒻的品質也得到了高度評價,作為水戶藩的專賣品支撐其財政。
而蒟蒻本身的保存方法也流傳了下來,去除水分的乾巴巴「凍蒟蒻」成了北部地區製造的傳統食品。
「凍蒟蒻」是在十二月至二月間的寒冬時期製造的。在田裡鋪滿的乾稻草上排上一塊又一塊的蒟蒻並澆水,這麼一來,蒟蒻便會因為夜裡的冷空氣而完全凍結。隔天,如果蒟蒻因白天的氣溫解凍,到了夜晚就要再次澆水。重覆這項過程,大約半個月後蒟蒻就完成了。由於其製作相當費工,近年來逐漸衰退,因而成為非常珍貴的食材。
此外,鮟鱇魚是茨城縣的代表食材,茨城縣北部的北茨城市與日立市以鮟鱇魚的特產地而聞名。除了七、八月的禁漁期以外,一整年都在進行捕撈,一進入冬天便會迎來「鮟鱇鍋」的旺季。
< 縣中央地區 >
茨城縣中心——水戶納豆誕生之處
縣中央地區是本縣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擁有鐵道、高速公路和茨城機場,是一處交通要衝。
水戶市是眾所周知的納豆知名產地,當地流傳平安時代的武將源義家與其發源有關。源義家造訪水戶時,他的家僕把作為馬飼料的煮豆用稻草包起來後,煮豆發酵變得會牽絲。戰戰兢兢試吃後的義家對那個味道讚不絕口。據說「納獻給將軍的豆子」也就是「納豆」不一會兒就在近郊的農民間傳播開來。稻草包裹的稻草納豆,每一顆都染上稻草香,鮮味也非常濃郁。當地的各個業者,從老字號商店到新銳店家大家都精心設計,追求自己的獨特滋味。
在這個地區吃得到的鄉土料理中有一道是「蘿蔔乾納豆」,這是一道將切塊蘿蔔乾跟納豆用醬油、味醂調味的配菜,其特徵是爽脆的口感。透過調味它還發揮了保存食品的作用。無論當成白飯配菜還是下酒小菜抑或茶泡飯的配料,它都非常受到人們喜愛。
< 南部地區 >
告知夏天到來的霞浦帆船
隨著筑波快線開通,從東京前往南部地區的交通變好了。近年來都市開發也不斷進行,展露出顯著的發展。
這個地區是被日本國內面積第二大的霞浦湖與利根川包圍的糧倉,種植水稻的歷史也很悠久。此外,霞浦湖畔還盛行栽種蓮藕。土浦市的蓮藕種植面積、產量均為日本第一。土浦蓮藕的特點是肉質厚實、纖維細密,一整年都有出貨。
< 西部地區 >
江戶風情猶存的農業地帶
江戶時代,茨城縣是以水戶藩為中心,笠間藩、土浦藩、古河藩等藩的領地。雖然各地都設有城下町或陣屋町,但這些景觀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西部地區仍保留了留有江戶風情的街景。櫻川市的「真壁街景」與古河市的「武家屋敷遺跡」等昔日景觀,現在是非常受歡迎的觀光景點。這裡也是傳統地方產業發展的地區,擁有許多傳統工藝像是「結城綢」、「真壁石燈籠」等等。
此外,在名山筑波山西側有廣大的農地,生產萵苣、蔥、大白菜、西瓜等茨城縣的代表性蔬果。農業產值在各地區都名列前茅。
在西部地區間流傳的鄉土料理中有一道「下野家例」,這是將大豆、蘿蔔、紅蘿蔔、鹹鮭魚頭等食材跟酒糟一起熬煮的燉菜。
< 鹿行地區 >
黑潮與親潮交會的絕佳漁場
鹿行是位於茨城縣東南邊的地區。包含在該地區內的鹿嶋市是大和王權在治理東國方面的根據地,並發展成常陸國一宮鹿島神宮的門前町。鹿島神宮與神栖市的息栖神社、千葉縣的香取神宮同為東國三社的其中之一,是日本全國 900 座鹿島神社的總本社。市內保留的町名「宮中」,便是受到這段歷史的影響。
朝向該地區的鹿島灘是黑潮與親潮交會的優良漁場,支撐茨城縣的水產業。整隻煮熟的「鹿島章魚」已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新年食材。此外,被認定為縣魚的牙鮃,其在茨城縣近海捕撈到的屬於「常磐海產」,品質深受好評。
近年來「鹿島灘蛤蜊」在日本全國聞名遐邇。其和名為「朝鮮蛤」,棲息在水深 10 公尺以內的沙底。貝殼大小在 10 公分以上,鮮艷美麗。占日本國內蛤蜊產量約六成,儘管在平成時代初期擁有約 1,000 噸左右的捕撈量,但有下降的趨勢,現在的捕撈量不到 100 噸。當地漁協進行計畫性的捕撈、設定保護區等措施,在保護蛤蜊的情況下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