埼玉縣

發展出「都市」、「田園」二種風貌的內陸飲食文化

埼玉縣位於關東平原內部,是一個東西長約103公里、南北長約52公里,總面積有3,800平方公里的內陸縣。雖以與東京相鄰的都市而聞名,但有源自秩父山系的荒川、日本最大的利根川再加上關東壤土層,為當地形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協助採訪:今昌學園 埼玉縣廚師專業學校

圖片提供方:琦玉觀光國際協會

琦玉縣的氣候夏天悶熱、冬季有乾燥的季風吹拂,較全國而言,本地好天氣較多,也較少風水災害。並且由於屬於首都圏這個大消費地區,故當地的蔬菜產量名列全國第9(農林水產省「2018年生產農業所得統計」),有青蔥、玉米、地瓜等作物。此外還生產稻米、麥、畜牧、水果、花、植栽等豐富的農產品,不僅富有都市魅力,還同時擁有田園魅力。

另外,琦玉縣還有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調味料「醬油」及「味噌」釀造場,當地特色是現今仍存在運用傳統技術的釀造業。也因此,古早的鄉土料理滋味能在生活中進化,並延續傳承。

「早吃饅頭、午吃烏龍麵」平常、特殊日子都吃小麥的文化

圖片提供方:埼玉縣加須農林振興中心

雖然每年的耕作面積遞減,但埼玉縣仍是位於首都圏的主要麥類生產縣,2018年的產量在全國排名第6(農林水產省「2018生產農業所得統計」)。當中以小麥居多,並以琦玉縣北部地區及利根地區為主要產地。自古以來,便以水田複種為主,從事米、麥二毛作,成為支撐農家飲食的食材。埼玉的麵食代表料理就是烏龍麵及饅頭,甚至現在仍流傳「早吃饅頭、午吃烏龍麵」的說法。除了平日三餐外,像是婚喪喜慶等特殊日子,人們也愛吃小麥製成的食物。

其中的烏龍麵,據說縣內就有超過20種,各地都發展出自身的風味。當地人有以烏龍麵款待來客的習慣,其代表性料理就是「煮餺飥/繩川」。這是一種將蔬菜與粗扁麵一同燉煮的熱烏龍麵,一到冬天大家就會吃這道料理。據說人稱近代日本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只要每次返回故鄉深谷,就會吃這道料理。此外,夏天則以烏龍冷麵為主流,農業人士間流傳著能快速吃下肚的「冷湯/冷醬汁」等。秩父在琦玉縣中擁有獨自且濃厚的飲食文化色彩,每年12月當地都會舉辦慶祝農產品收成的「秩父夜祭」,祭典上不可或缺的便是「烏龍麵」。人們認為它是可以在寒冷祭典後或半途品嘗的料理,暖暖參加人員及觀光客的身體。

圖片提供方:故鄉之味傳承士埼玉故鄉傳承料理集

饅頭也在各地區發展出多樣豐富的風味。不靠海的埼玉縣農業本就以稻作或旱作為主,於是就形成了多采多姿、能在空檔吃一下的「農家點心文化」,並一路傳承下來。其中一項點心便是饅頭,在農作收成期、村落祭典及婚喪喜慶等人群聚集的日子,都會準備饅頭來招待客人。像是把饅頭包在赤飯裡的「饅頭赤飯糰」,就是夏日祭典及慶祝場合做的吉祥物。把包著紅豆的饅頭以水煮代替水蒸做出的「水煮饅頭」就是年中特殊活動時闔家製作的點心。雖然現在已越來越少人在家做饅頭了,但饅頭仍是各地區愛吃的鄉土食物,日式糕點店、土產店及道路休息站等處都有販售。

本次就將埼玉縣分成秩父地區、北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中央地區,來介紹各地鄉土料理的特色。

<秩父地區>
山林惠賜及農家不可或缺的小午飯

圖片提供方:(一般社團法人)埼玉縣物產觀光協會

秩父地區現仍保有往日的山林風景,人們對山菜等山林惠賜都珍惜食用。亦在縣內其他地區流傳的「糧飯」,使用將芋類莖部乾燥的芋莖,而聽說在秩父的家庭則會再加入乾燥的保存食「紫萁」及「蕨類」。

此外,談到秩父地區的飲食文化,就不可忘掉「小午飯」,這是一種可在農作空檔裹腹止飢的鄉土料理。「味噌薯片」就是出名的小午飯料理,將鹹甜口味的味噌醬汁淋上天婦羅炸法的馬鈴薯,成為當地人作為配菜、點心、下酒菜的招牌料理。另外,農作繁忙時期人們也常吃「麵塊」,也就是「水糰」,跟大量蔬菜一起煮成的熱湯料理能讓身子暖和,是寒冷季節不可或缺的餐點。

<北部地區>
以青蔥為首等作物豐碩的農業地帯

北部地區位於埼玉縣西北部,與群馬縣相接,西側是山地、東部是低地等。地形高低起伏、大地肥沃且有利根川等河川的豐富水源。故此地區為縣內數一數二的農業地帶,蔬菜及麥作十分興盛。有名的特產是全年均可收成的深谷市「深谷蔥」,此處在江戶時代,以中山道的宿場町繁華一時。青蔥最好吃的季節,是靠寒冷增加甜味的冬季。能充分感受到軟嫩甘甜魅力的「青蔥拌醋味噌」,除了是人們喜愛的家庭料理、副菜及下酒菜外,市內的營養午餐也會提供這道料理。

圖片提供方:深谷市

此外,由於本區自古以來便從事小麥栽培,因此幾乎各地都吃得到烏龍麵,其中就以「煮餺飥/繩川」最具代表性。有別於山梨縣餺飥會放入南瓜並以味噌調味的做法,這裡的特色則是會放當季蔬菜。寒冬時,全家人圍著火鍋享用,是一道讓身子暖和的料理。現在一般家庭也會做這道料理,聽說在深谷當地還有很多人會放入大量的深谷青蔥。

<西部地區>
至今保留傳統農法的三富地區等地,盛行從事旱作

圖片提供方:埼玉縣加須農林振興中心

西部地區始於外秩父山地,往東經過高麗、加治、狹山丘陵,再一路到武藏野台地,都是起伏變化多端的地形。拜地形所賜再加上擁有入間川、高麗川等河川,讓此地適合旱作,並生產各式各樣作物。三富地區現在仍是日本數一數二的露天蔬菜山地,橫跨川越市、所澤市、狹山市、富士見野市、三芳町,占地約3,200 公頃,於1694~1696年(元祿7~9年)開墾。此地區5成是農地、2成是林地、其它則佔3成,並且運用林木來做資材,木材、落葉則當成堆肥,建立出循環型農業。現在包括川越有名的地瓜、菠菜、里芋、蕪菁、紅蘿蔔等蔬菜種植都十分興盛。

圖片提供方:(一般社團法人)埼玉縣物產觀光協會

在江戶時代,所澤、狹山及入間成了公路等交通、物流的中繼地,並作為農產物、木柴等物資的集散城鎮蓬勃發展。由於物流發達且擁有河川,故自古以來也從事稻米栽培。秩父地區流傳的「糧飯」,西部地區也會食用,將里芋的莖部乾燥做成的「芋莖」是這道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

圖片提供方:川島町商工會

西部地區雖為米鄉,但也很愛吃小麥食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地常種小麥來作為稻米的複種作物,農家的平日飲食便很常運用小麥。當中的「冷湯/冷醬汁」,雖然也會淋在飯上,但將當成烏龍麵的沾醬來吃,是本地區的招牌吃法。從插秧到收成的夏天,是要抓緊寶貴時間、趁天光為農作繁忙的時期。即便因天熱而食慾降低,做這種不麻煩的料理就很方便。

<東部地區>
河川恩惠帶來的飲食文化

圖片提供方:一般社團法人鴻巢市觀光

東部地區大部分是位於中川中下游的低地,有中川、江戶川等河川及輸水道,水源相當豐沛。因此相較於其他地區,東部地區的洪水災害也比較多,不過也使此處成為運送各種物資的水運根據地。由於此區水資源豐沛,故成為穀倉地帶,現今仍保有田園風景。雖然曾為種米之地,但從前的糯米價格高昂,據說也因此誕生出僅用少量赤飯塞入饅頭,以便看起來份量十足的「饅頭赤飯糰」。

圖片提供方:鰻魚料理專賣店「川昌本店」

此外,大大小小河川也為此地帶來河中珍饈,並成為人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聽說除了鰻魚及香魚外,平民也將鯰魚及鯉魚等魚類做成燒烤、燉滷料理食用。不僅如此,夏天滿水的田裡還可捕到泥鰍。泥鰍比其他河魚好抓捕,是平日餐桌上會出現的一般食材。若捉到的泥鰍很瘦小,就會跟蔬菜一起做成味噌湯或什錦天婦羅;如果體積碩大就做成「滷泥鰍」來吃。

<中央地區>
保留宿場町風情的埼玉縣中心地區

圖片提供方:琦玉市

慶長6年(1601年)起,花了7年整頓的中山道是當時的幹線道路,從現在的群馬縣一直連到京都府。這條道路在埼玉縣內宛如懸掛於中央地區般,從川口通往本庄,各地均以宿場町之姿蓬勃發展。現存的建築、神社及祭典等,仍留下當時的殘影,可感受到彼時的繁華。

雖然中央地區有許多宿場町這樣的商業村落,但因與首都圏大消費區相隣,故亦從事農業。琦玉市現在仍是縣內數一數二的蔬菜產地。東部的綾瀨川及元荒川流域從事水稻栽培,其周邊地區則盛行種植小松菜及山東菜等。西部的荒川中區是早場米的產地;西北部則種植梨子、葡萄等果樹;中央部分種樹、苗木類及生產蔬菜。

全境生產量均多的是小松菜及地瓜,有名的特產則是茨菰。雖然最近生產者越來越少,但仍以琦玉市、草加市及越谷市為第一大產地,埼玉縣的茨菰生產量則高居全國第2(農林水產省「2018年作物統計」)。茨菰因它芽苗伸出的模樣而被當成「萌芽」、「可喜可賀」的吉祥物,是年菜料理不可少的蔬菜,「燉茨菰」便自古流傳至今。

埼玉縣的主要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