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縣

首都圈的物資供給來源,坐擁變化多端的自然環境及溫暖氣候

神奈川縣大致上位於日本列島的正中央,一級河川相模川南北貫穿該縣中心地區,西北部有箱根、丹澤等山地,東南部則是面朝東京灣及相模灣的沿海地區與平原地帶。
神奈川縣與日本首都東京比鄰,是個擁有約 900 萬人口的消費大縣,而溫暖的氣候以及山、海、河等變化豐富的自然環境,也讓神奈川縣得以成為農業、畜牧業及水產業的生產大縣。
神奈川縣內有許多交通要衝,也有極受觀光客歡迎的區域,更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因而孕育出了豐富多樣的日式、西式及中式鄉土料理。

協助拍攝:TSUMAMASA

對日本飲食近代化變革貢獻良多的國際貿易樞紐──橫濱港

在介紹神奈川縣的飲食文化時,橫濱港是個絕對不能忽略的存在。幕末時期,培理率領艦隊來到日本,促使日本結束長期以來的鎖國政策,並於 1859 年開設橫濱港,做為國際貿易港口。從那時起,橫濱就成了與外國文化接觸、交流的門戶,也是日本最先吸收各國飲食文化的都市。

當時橫濱港周邊設立了外國人居留地,其中一部分發展為現今的橫濱中華街。多種源自橫濱並融入西方文化的料理均誕生於此處,如牛鍋及焗烤海鮮飯等。

若要大致劃分神奈川縣的話,可將之分為 5 個區域。坦然接受異國飲食文化的橫濱及川崎地區、三面環海的橫須賀及三浦地區、可一窺古都往昔風華的湘南及鎌倉地區、自然與都市共存的縣央地區、自然環境豐富多樣,擁有湖泊及溫泉等的縣西地區。以下就來介紹各個地區的特徵,以及它們所孕育的鄉土料理。

<橫濱・川崎地區>
讓江戶時代被視為禁忌的牛肉料理得以普及的「牛鍋」

圖片來源:橫濱觀光資訊

日本的鎖國政策始於江戶時代初期,在持續200 多年後,於 1858 年隨著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的簽訂而畫下句點。而鎖國政策結束的象徵,便是國際貿易港口的開放。且橫濱港是離東京最近的港口,也是日本吸取外國文化的最前線,相當熱鬧繁榮。橫濱原本是個燈火稀疏的貧寒村落,但開港後這裡不但建造了碼頭,還設立了允許外國人居住的外國人居留地、供日本人開店的「日本人町」,以及政府機構的集中地帶。在國際交流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少異國料理在調整為符合日本人喜好的口味後,廣泛傳播至全國各地。

圖片來源:蛇目屋

肉食文化的輸入,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大重要轉折點。早在飛鳥時代,日本便以佛教禁止殺生的理由頒布了首道肉食禁止令。雖然禁止肉食的政策隨著時代不停變動,但在江戶時代,日本官方嚴禁食用肉類,因此人們無法享用獸肉的美味。然而進入明治時期後,肉食禁止令便隨著近代化政策的頒布而告終。誕生於橫濱的「牛鍋」,用的就是西方人愛吃的牛肉,並依照日本人的喜好進行調味,因而大受歡迎,正可謂是象徵日本文明開化的料理。
過去曾為外國人居留地的地區,如今已形成了大規模的中華街,源自中華料理的「生碼麵」、「燒賣」等也成為了廣受縣民喜愛的靈魂食物。

圖片來源:川崎野良坊計畫

川崎市位於橫濱市與東京都之間,在江戶時代時,是東海道上極為繁忙、熱鬧的宿場町(以驛站為中心的街町),並利用多摩川豐沛的水利資源開墾了大規模的水田。今日的川崎市為京濱工業地帶的一部分,因此給人強烈的「工業區」印象,但川崎市的內陸地區仍保有豐饒的自然環境,並利用靠近東京這個主要消費中心的優勢,發展出興盛的都市型農業。此一類型的農業特徵在於栽培的作物相當多樣化,而早在江戶時代便有栽培歷史的「野良坊菜」也是其中之一。這種蔬菜特色是較少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苦味及澀味,口感柔軟並帶有些微的甜味,煮熟後涼拌即可品嘗到它的香氣、甜味及爽脆口感。

<橫須賀・三浦地區>
位於相模灣及東京灣懷抱之中的半島,溫暖氣候為它帶來了豐富的農產品及海產品

圖片來源:三崎館本店

三浦半島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及錯綜複雜的海岸線,是處可盡享風光明媚的海景的知名觀光勝地。該區域也利用溫暖的氣候條件,發展出興盛的露地栽培及漁業。 三崎港位於半島尖端,特產是鮪魚。三崎港的地形適合作為港口,因此漁業在很早以前便相當發達,在昭和時代初期時,該地的鮪魚捕撈量更傲居全國翹楚。食用鮪魚時,一般來說吃的是腹肉、赤身、中落等部位,但在三崎港附近的餐飲店,還能享用到「烤鮪魚頭」等多種其他部位的鮪魚料理。

此外,三浦半島也是蘿蔔的主要產地,且當地栽培蘿蔔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進入冬季後,就能在海岸上看見人們成排晾曬蘿蔔,準備將之做成日式蘿蔔乾;這種光景已經成了當地的冬季象徵。當地人喜歡吃的蘿蔔料理相當多彩多姿,其中「醬醃蘿蔔乾段」這道料理用的是比蘿蔔乾絲更粗的蘿蔔乾段,可以吃到爽脆的口感。

圖片來源:橫須賀市

而橫須賀地區的美食風格稍有不同。自幕末時期開國以來,該地接二連三地設立了鎮守府及海軍設施等,使之成為一座軍事港口城市。而戰後直至今日,橫須賀地區也是美國海軍基地的所在地,因此街上充滿了異國風情。人們積極利用咖哩這道料理來活絡經濟與觀光產業,而與海軍有關的「橫須賀海軍咖哩」更是相當知名。

<湘南・鎌倉地區>
品嘗新鮮的大海恩賜,以及古都鎌倉的傳統料理

圖片來源:公益社團法人神奈川縣觀光協會

來自丹澤山地及周邊山巒、森林的豐富養分,會隨著河川流入神奈川縣南側的相模灣。因此與相模灣比鄰的湘南地區的名產幾乎都是海鮮。該處漁民主要以定置網或流刺網捕魚,且多為當天來回的小型漁船。這裡的漁場、港口及消費中心之間的距離很近,因此才能將剛捕撈到的漁獲趁著還新鮮時送到人們的餐桌上。

圖片來源:快飛 (Kattobi)

這裡常能捕撈到鰺魚、鯖魚等漁獲,但最為知名的特產還是魩仔魚。魩仔魚本就容易腐敗,而「生魩仔魚蓋飯」這種用到生魩仔魚的料理,更是只能在捕撈當日吃到的美味,因此才成了湘南地區特有的知名料理,頗受歡迎。

圖片來源:建長寺

鎌倉地區位於三浦半島的底部,是源賴朝當年設立幕府的地點。其後約 250 年的期間,鎌倉這座古都成為了日本的政治及文化中心,並因而繁榮一時。也因為這段過往,鎌倉地區擁有許多文化資產、歷史遺跡、名勝景點,以及歷史悠久的神社、寺廟等。目前已成為大眾料理的「建長湯(又稱卷纖湯)」,據說起源正是鎌倉的禪寺「建長寺」在過去供應的精進料理(遵循佛教戒律的日本傳統料理)。

<縣央地區>
在農村生活中發展出的鄉土料理,時至今日仍在流傳

圖片來源:公益社團法人神奈川縣觀光協會

縣央地區由相模原市及厚木市構成。西部擁有丹澤與大山等山巒、宮瀨湖與相模川等水源地,保留了過往的田園風光,而東南部則已發展為擁有幹線道路及鐵路的交通要衝。位於伊勢原市的大山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崇敬的靈山,據傳江戶時代就連將軍都曾來此參拜,每年到訪此處的人數多達 20 萬人。這裡得天獨厚的優質水源,讓適合製作精進料理的豆腐不知不覺間成了名產,「大山豆腐料理」的名號也開始廣為人知。

另一方面,相模原市及座間市所在的相模台地土壤由火山灰堆積而成,不適合種植稻米,因此人們積極種植大麥、小麥、番薯等作物,因而促進了麵食文化的發展。使用當地出產的麵粉、蕎麥粉或番薯等製成的「酒饅頭」、「石垣糰子」,也是因應當地農民生活而誕生的料理。

而神奈川縣在開國後,便因居住於居留地的外國人的需求,而有了養豬產業的出現。因番薯藤及豆薯等可做為飼料使用的緣故,在明治及大正時期,適合種植番薯的縣央地區對於發展養豬產業尤其積極。而厚木市的養豬場據傳更曾經多達 300 家。雖然養豬場的數量如今已隨著都市化的浪潮而減少,但「醃漬豬肉」這道豬肉料理至今仍是這個地區的知名美食。

<縣西地區>
高山、湖泊、海洋及溫泉。由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造就的飲食文化

圖片來源:公益社團法人神奈川縣觀光協會

縣西地區背擁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丹澤大山國定公園等蓊鬱的森林與山巒,自然資源相當豐富。
蘆之湖地處神奈川縣與靜岡縣交界,位於箱根火山的破火山口內,是可以遠眺富士山美景的知名風景區,同時也是著名的釣魚勝地。該處於大正時代自茨城縣引進西太公魚,並持續進行增殖放流至今;如今蘆之湖的西太公魚已經成了進獻給皇室的珍品。西太公魚可以用多種方法烹調,如油炸或製成南蠻漬等,但縣西地區自古以來以甘露煮最受人們的歡迎,在新年時期更是餐桌上必備的佳餚。

圖片來源:小田原蒲鉾協同組合

在山腳下的廣闊區域則是水果的盛產區,如蜜柑、湘南黃金、梅子等。小田原地區早在戰國時代以前便有栽種梅樹的紀錄,在寫於江戶時代的《東海道中膝栗毛》當中,便曾提及醃漬梅子是小田原的特產。小田原的獨家品種「十郎梅」果肉厚實柔軟,被認為是最適合製作日式梅乾的品種。
且小田原與相模灣比鄰,常可捕到新鮮的漁獲,因此當地自古以來就是蒲鉾(魚板)的產地。江戶時代時,小田原成為東海道上的宿場町,當地人端上飯桌款待來客的「小田原蒲鉾」更在旅行者之間廣受好評。
縣西地區不但自然環境豐富,更擁有箱根等溫泉勝地,與東京之間的距離也很近,是個可以輕鬆遊覽的好去處,因此發展為觀光勝地,而這一點似乎正是縣西地區的名產得以名揚四海的原因之一。

神奈川縣的主要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