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州街道及富士川船運帶來的甲斐國飲食文化
山梨縣幾乎位於本州正中央的位置。整片土地四周都群山環繞,西部是南阿爾卑斯山向南北延伸;北部至東北部聳立著關東山地。東南方則有2013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富士山坐鎮。若向西北方望去,就會看到遼闊的火山平原像是要與八岳對峙一般延伸。從那裏有富士川水系、相模川水系及多摩川水系3條一級水系流出,並注入駿河灣及相模灣等處。
部分影片素材一部提供方:日本飲食文化資訊發報站「SHUN GATE」
孕育出甲斐八珍果的群山氣候
由於山梨縣的地勢由群山組成,故分布著許多像是甲府市的「昇仙峽」、山梨市的「西澤溪谷」等風光明媚的風景勝地。由於山梨縣屬於內陸型氣候,故一天之內的溫差大且年間降雨量亦少。此外比起他縣,山梨縣的全年日照時間也較長。以北杜市來說,根據市方報告,全年的日照時間達2,500小時之多,比全國平均還多出500小時。上述自然條件很適合栽種果樹,縣內生產的水果多種且多樣,有櫻桃、柿子、蘋果、梅子等。尤其是葡萄、水蜜桃、李子更是本縣的代表性水果,收成量高居日本第一。(出處:農林水產省「作物統計調査之「果樹」作況調査、2020年果樹生產出貨統計第1報」)
自律令制時代起被稱作「甲斐國」的山梨,似乎就已經建構了「水果王國」的根基,在江戶時代的紀錄也留下「甲斐八珍果」一詞。指的就是甲斐的名產:葡萄、梨子、水蜜桃、柿子、栗子、蘋果、石榴、胡桃(也有一說是銀杏)的總稱。雖然不確定是誰選出這些水果,但就代表了江戶時代的人們跟現代一樣,愛吃山梨縣的水果。
利用「富士川船運」及「甲州街道」,將作物運往大消費地江戶。甲州街道是江戶幕府基於軍事目的而建設的道路,以江戶日本橋為起點,途經內藤新宿、八王子、甲府,並於下諏訪宿與中山道匯合。這條道路總長約208.5公里,途中設置了四十五個驛站。各驛站會備好轉運的馬匹,讓物資能運往江戶。
說到山梨縣的鄉土料理,絕對不可忘記「滷鮑魚」。這是一道以醬油燉滷鮑魚的料理,然而它又是如何在不靠海的山梨縣生根的呢?其緣由如下:據說源自江戶末期,沼津港的魚類批發商將伊豆七島捕獲的鮑魚進貢甲斐國。首先將生鮑魚以醬油加工裝桶,再讓馬匹載在背上,大搖大擺地走進街道。歷經長途跋涉後,鮑魚已充分入味,呈現最極致的美味。在甲府城行使公務的幕府武士們,對這道料理讚不絕口。最終佳評還傳到了江戶,廣為人知。直到現在,仍常會在正月、婚禮等慶祝場合看到滷鮑魚,也很常用來送禮。在地廠商也認真下功夫,開發自家的商品。跨越時代,滷鮑魚仍舊是特殊的存在。
靠著製粉工具及水車,使麵食習慣傳播普及
「餺飥」是全國知名的山梨縣鄉土料理。這是一道以味噌湯頭煮出的寬麵料理,配料有南瓜、里芋及紅蘿蔔等。餺飥乍看之下就像一般的烏龍麵,但麵條卻大有不同。一般來說,烏龍麵為了讓麵條更有嚼勁,會在麵糰中加入鹽讓它熟成。相對的,餺飥不加鹽,當場就把做好的麵條下鍋煮熟。也因此,麵條上的餘粉會溶到水中,讓湯頭較為濃稠。這種麵條、蔬菜、麵湯融為一體的口感是烏龍麵所沒有的,也可說是餺飥特有的魅力。
包含餺飥在內的麵食料理,在山梨的飲食文化中扮演了一大要角。從烏龍麵、蕎麥麵等普通料理,到很像鬆餅的「薄煎餅」、很像通心粉的「麵疙瘩」、很有咬勁的「吉田烏龍麵」等鄉土料理,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變化。造就此一麵食根深蒂固的背景,便在於山梨縣特殊的地勢。帝京大學文化財產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中山誠二,如此分析道:「山梨縣約8成縣域都是山林,一直到江戶時代治水完善以前,能收成稻米的水田僅限於極少部分的平地。因此,山麓地區及丘陵地等地形,就以栽種麥、雜糧及蕎麥等作物為主」。
彌生時代還以直接食用整顆穀物的「粒食」為主流。不過到了鎌倉時代,武士及僧侶間開始使用製粉工具,麵食的比例就漸漸增加。而江戶時代時,各村落都設置了水車,使得麵粉能穩定供應。於是一般平民的餐桌上便開始出麵食。「流過山坡的小溪成為水車的動力來源。據說明治時代縣內運作的水車有超過三千台。也就是說,製粉工具的發達及水車普及造就了麵食文化」。
「大菩薩嶺及御坂山地之間的東、西地區,各自走過不同的食物歷史」中山教授如此說道。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西部的國中地區、東部的郡內地區的鄉土料理。
< 國中地區 >
於江戶幕府重要根據地開花結果的獨特飲食文化
若將國中地區細分,可分作峽中、峽北、峽西、峽東、峽南5個地區。
峽中地區的中心地「甲府市」,以戰國時代名將武田信玄的出生地而廣為人知。甲府市區有許多武田信玄的淵源之地。像是甲府車站前的「信玄公像」、供奉武田信玄的「武田神社」等,到處都可看到「信玄」二字。此處是江戶時代重要的根據地,幕府的官員就住在甲府的城下町。江戶的用語、藝能及娛樂等透過甲州街道傳入本地。中央線及身延線匯集的甲府車站,就是本縣的「門戶」。車站附近有許多供應「餺飥」、「滷雞內臟」等鄉土料理的餐廳,讓觀光客也能輕鬆嘗到在地的滋味。
峽北地區由韮崎市及北杜市組成。北杜市四周山岳環繞,北邊是八岳連峰、西南邊是自甲斐駒岳綿延的南阿爾卑斯、東邊是茅岳、東北邊則是瑞牆山等。市區有三處獲選為「百大名水」、「平成百大名水」,當中的「八岳南麓高原湧水群」竟在標高約1,000公尺處,有超過50處以上的湧水。人們在正月、中元節、村莊祭典等特殊日子會吃「紅豆餺飥」。把紅豆煮得甜甜的,然後放入餺飥。在從前食物不如現代充裕的年代,香甜的餺飥就是最美味的佳餚。位於市區的三輪神社每年7月都會舉辦「餺飥祭」,並招待紅豆餺飥。
峽西地區的中心地南阿爾卑斯市,由南阿爾卑斯山系及山腳下的御勅使川扇形地組成。大正至昭和初期,此處迎來養蠶業的全盛時期,扇形地的中央地區一帶,一整片都是桑樹園。不過在昭和後期,幾乎所有地桑樹園都轉型成果園,自此以後,這裡便以李子、水蜜桃、櫻桃等水果的產地而聞名。人們會在農務的空檔,利用田裡收成的小麥做麵食料理來吃,也就是先前提到的「薄煎餅」。由於製作方法快速簡單,所以直至現代,各地仍把它當作輕食或點心來吃。
保留武田信玄修築堤防「信玄堤」的「釜無川」,於甲府盆地南部於「笛吹川」交會,合流成名列「日本三大急流」之一的「富士川」。富士川的流域上,分布著由富士川町、市川三鄉町、早川町及南部町等城鎮組成的峽南地區。在江戶時代,此地區透過「駿州往返」這條道路及富士川船運,頻繁與駿河交流。據中山教授表示「每年的貢米會透過峽南地區運往江戶,然後再從駿州把鹽運過來。另外,還透過富士山西邊山腳的中道往返,將黑鮪魚及鮮魚運過來」。除此之外,水運根據地的「鰍澤河岸遺跡」處,現仍保有吃鯊魚及海豚的習慣。「久遠寺」的門前町、身延町則流傳吃「生豆皮」的習慣。
< 郡內地區 >
曾是飢荒應急食物的馬鈴薯料理,成為現代的日常食物
江戶時代由於此區耕地貧瘠,難以種米,故養蠶業及紡織業成了此區重要的收入來源。據說村莊的的田梗上都種了養蠶的飼料「桑樹」。以製成蠶絲為原料的「郡內織」透過甲州街道,銷給江戶的平民。因為郡內織大受歡迎,江戶的商人為了前來採買時住宿,還在村莊裡設置了「採買旅館(買宿)」。上野原市「少女坂」的「諏訪番所遺址」就訴說了往日的殘影。這是設於神奈川縣縣境附近的的番所,用以監督來往甲州街道的行人及物資。附近設有四個4驛站,旅館及茶屋常常充斥著旅人。
然而,當時常發生全國大規模的飢荒,此地亦不能倖免。每次發生飢荒,當地居民就會吃「清太夫馬鈴薯球(せいだのたまじ)」來充飢。這是一道用味噌炒小顆馬鈴薯的料理。「清太夫」一詞是指在郡內教授馬鈴薯栽種的代官、中井清太夫。「たまじ」意味著小顆馬鈴薯。「『不能讓小馬鈴薯徒死』這點,真讓人感受到前人的儉樸」。說這話的是山梨縣飲食生活改善推進員聯絡協議會長藤澤惠子。此協會透過料理教室及活動等,致力傳承深根於地區的飲食文化及鄉土料理。
藤澤會長也教我們一道同樣在郡內流傳的料理「滷馬鈴薯及鹿尾菜」。「此道料理是7月1日富士山開山之日會吃的特殊食物。將利用山海珍饈製作的料理供獻給神明,以祈求富士登山者的平安。現在已成為日常料理,可以常常在超市的熟食區看到。
其他像是『甜納豆赤飯』及『釋迦糰子』等料理,有許多山梨縣的特別節日飲食,都滲透至人民生活,成為家庭的滋味」。「滷馬鈴薯及鹿尾菜」的料理重點在於,不要把馬鈴薯煮到散。大口吃下剛做好的料理,真是特別好吃。口中那股質樸卻強韌的滋味,與郡內的山林風景相互交疊。
1841年,以「東海道五十三次」而聞名的浮世繪畫師、歌川廣重為了繪製作品來到了甲斐國。在甲府路上及停留期間發生的事蹟,他都附上速寫留在「甲州日記」中。當時他每天會吃4、5頓飯,吃到的料理他都一絲不苟地記錄下來。其中出現的料理有烏龍麵、香魚壽司、饅頭、豆腐、糰子……等,實在豐富。他在甲府城下連日喝酒、到處盡享美食。「當時震撼歌川廣重味蕾的鄉土料理,竟然傳承到了現代,讓我們也能吃到」如此讓思緒漫遊也是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