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縣

超過千年的歷史淬煉出的悠久「日本風味」

奈良縣位於日本列島的中央,是個群山環繞的内陸縣。飛鳥及奈良時代的首都位於此處,使這座古都成了極為繁榮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當時奈良縣亦積極與海外交流,大陸的文化、技術也被遣唐使帶入日本,並發展出日本獨有的全新樣貌。

協助拍攝場地:春日飯店

由高度農業技術孕育出的眾多特產

奈良女子大學名譽教授的場輝佳先生表示:「在這個地區,神社與寺廟對文化及技術的發展有不小的影響。在首都遷往平安京後,奈良沒有能夠行使強大權力的豪門貴族,因此可以推測農民較少處於受支配的立場,得以獨立發展、砥礪農業技術。」

而奈良縣的高度農業技術也證明了這個說法。在明治 20 年代末期至昭和時代初期,奈良縣的每單位面積的稻米產量傲居全國第一。且奈良縣在昭和時代初期更確立了「田畑輪換農法」,亦即以數年為周期,在水田及旱田耕作之間交替的農法。而與水稻搭配的輪耕作物,則有棉花、油菜籽、西瓜、草莓等經濟作物。奈良縣的人們對於農業技術創新也相當積極,西瓜育種及草莓栽培技術等更已成為今日農業技術的基石。

「方啖一顆柿,鐘聲悠婉法隆寺。」正如這首俳句的描述,奈良縣的柿子產業相當蓬勃。以各市町村的柿子種植面積而言,五條市的種植面積更位居日本第一(2015 年農林業普查)。當地氣候日夜溫差大,且山坡地排水良好,因而造就了品質優良的柿子。此外,據說奈良盆地南端的御所 (Gose) 市生產的「御所 (Gosho) 柿」,就是今日我們吃到的甜柿的根源。

奈良縣可大致分為「奈良盆地」、「大和高原地區」、「五條吉野及十津川地區」。 奈良盆地擁有肥沃的平原,且起伏較少,約佔該縣面積的 24%,也容納了該縣 90% 以上的人口。該盆地位於大阪、京都兩大都市的近郊,除水稻外,亦有栽種草莓及較不耐放的蔬菜等作物。

位於奈良縣東北部的大和高原地區,飲食文化同時受到鄰近的三重縣及奈良盆地的影響。該地區是「大和茶」的產地,且當地人時至今日,仍會利用冬季的嚴寒氣候來製作高野豆腐及薄片乾年糕 (Kakimochi)。

奈良縣南部的五條吉野及十津川地區,則是廣大且雄偉的山岳地帶。當地林業相當興盛,但水田較少,因此自古以來人們便會將樹木果實、雜糧、鹽漬野菜等保存下來,做為日常糧食。而吉野川的特產為香魚、石川鮭魚等淡水魚,也因此有了「香魚姿壽司」這道知名的料理。

奈良的美食在悠長歷史當中發展出獨具一格的特色,它們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奈良的風味同時也是日本飲食文化的根基

奈良縣自古以來便有發達的交通網路,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站,與中國、朝鮮半島等東亞國家的交流相當活躍。在飛鳥及奈良時代,遣隋使、遣唐使及渡來人(古代日本對於從亞洲大陸渡海而來的移民的稱呼)將諸多文化與技術引進日本,同時也建立了現今日本飲食文化的根基。

大和高原地區栽種的「大和茶」被認為是日本茶葉的起源。806 年,當時空海自唐朝帶回茶樹種子,並將之種在位於現在的宇陀市的佛隆寺內,此即日本茶樹栽培的開始。之後茶樹栽培普及至庶民階層,更可見到普通家庭將自家栽種的茶葉稍加烘烤後泡來飲用。而「茶粥」的文化也在此時開始傳播至各地。

東大寺的練行眾(修行者)的膳食除了茶粥外,還會出現「茶飯」這道料理。在茶中加入米及炒至焦黃色的大豆後蒸煮就是茶飯,這種料理在當時雖有傳播至庶民階級,但並未廣泛普及。進入江戶時代後,才以「奈良茶飯」的名字在江戶地區傳播開來。這道料理在十邊舍一九撰寫的《東海道中膝栗毛》當中也有出現,並因此變得更廣為人知。如今奈良縣內供應茶飯的餐飲店越來越多,更能在學校營養午餐的菜單上看到茶飯的身影,可說是奈良縣民相當熟悉的料理。

而奈良也被認為是清酒的發源地。在奈良時代,朝廷設有「造酒司 (Mikinotukasa)」此一官職,利用自中國引進的釀造技術釀製清酒。遷都至平安京後,寺廟承繼了當時的釀酒技術,且在室町時代時,正曆寺更開發出劃時代的新技術「菩提酛 (Bodaimoto)」,奠定了釀製日本酒(清酒)的基礎。的場先生表示,「當時的寺廟與神社具有類似現代的大學及企業的功能,曾發起各式各樣的技術創新;而發源於奈良的清酒釀製技術,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例子。」

另外,據說「素麵」源自以麵粉製成,從中國傳進日本的點心「麥繩 (Muginawa)」,而因「三輪素麵」而聞名的櫻井市三輪地區則被認為是素麵的發源地。且奈良自古以來便有生產以鹽醃漬大豆或穀類而成的「醬 (Hishio)」,此即醬油與味噌的起源。奈良縣孕育出了諸多美食,時至今日仍可見到這些經過多次改良的佳餚。

源自農村文化的鄉土料理

奈良縣的美食核心是種樸素的農村飲食文化,人們會巧妙利用四季的時令產品,將之製成蒸煮、涼拌等形式的料理。這些鄉土料理紮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每當神社或寺廟舉辦儀式或祭典之時都能享用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當中,這些美食並未隨之日漸式微,而是隨著世代相傳,一路延續到了今日。

而「能平」正是這種傳承的象徵。「能平」是一種燉煮料理,食材包含在奈良方言中稱為「泥芋」的小芋頭、油豆腐及當季蔬菜,特徵在於小芋頭的黏性帶來的勾芡口感。它可以說是日本的燉煮料理的起源。時至今日,在每年 12 月中旬舉辦的「春日若宮御祭」(春日大社)中,仍可享用到「奈良能平」這道精進料理(遵循佛教戒律的日本傳統料理)。

而「茶粥」也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農家料理。奈良縣的茶粥特徵是水分較多,煮得較稀,但這並不是為了節省白米的用量,而是一種讓勤勞的農民能夠迅速用餐完畢,趕快回到田裡工作的巧思。而為了讓這道料理更有飽足感,人們有時也會在茶粥裡加入小芋頭、番薯、薄片乾年糕等。

奈良縣的人們在新年時期會享用一種叫做「大和雜煮」的白味噌雜煮。這種雜煮當中會加入小芋頭、切成圓片的蘿蔔,或是烤過的圓形年糕,用意在於祈禱家庭和睦美滿、萬事均能圓滿如意。每逢年末,市面上便可看到外型纖細,用來製作雜煮的「慶賀蘿蔔」。而某些地區則習慣將年糕撈出後灑上黃豆粉享用,這種吃法也被稱為「黃豆粉雜煮」。黃色的「黃豆粉」會讓人聯想到稻穗,是種象徵豐收與幸運的吉祥食物。

在夏季祭典的時期,柿樹綠油油的嫩葉會逐漸伸展,成長為寬廣的葉片。五條及吉野地區的人們在這個時期會製作「柿葉壽司」。這種押壽司用的是來自熊野地區的鹽漬鯖魚,並會用據說有抗菌、防腐作用的柿葉來包裹魚肉與醋飯。這道料理在過去是節慶時期用以款待他人的佳餚,常在夏季祭典等時期製作。而到了今天,它仍舊是奈良縣的特產,也是相當知名的鄉土料理。

大和的傳統蔬菜

圖片來源:奈良縣

奈良縣內各地均有種植、販售奈良縣的特產「大和傳統蔬菜」,其種類繁多,如「宇陀金牛蒡」、「結崎蔥」、「片平赤根蕪菁」、「味間芋」等。「大和油菜」源自《古事記》中記載的「菘 (Suzuna)」這種植物,是自古以來便有食用紀錄的「漬菜」(用來製作醃漬食品的葉菜)的一種。這種蔬菜以前在收成後容易發黃,不適合大範圍運輸、流通,但奈良縣農業研究開發中心與大學、企業共同開發出可耐長期運輸、流通的新品種後,如今已能銷往全國各地。

全新飲食文化當中的傳統氣息

圖片來源:kakigori 寶石箱

「奈良的刨冰」當中,也包含了相當獨特的歷史淵源。奈良時代,祭祀掌管冰雪的神明的冰室神社在冬季時會將冰儲存於「冰室」中,到了夏季後再將之獻給平城宮。據說當時的貴族享用刨冰時,會淋上當時的甜味調味品「甘葛 (Amazura)」。而在現代,冰室神社則會舉辦「獻冰祭」,將裡頭凍著魚與花朵的大型冰柱獻給神明,藉此祈求製冰業者生意興隆等。

的場先生表示,「奈良人在悠久的歷史當中,利用當地的氣候與風土條件,穩紮穩打地發展出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同時也奠定了日本料理的基石。今日的奈良仍留有這些飲食文化,當你來到此處,就能體會自己正身處於這份悠長歷史當中的一瞬間,感受這段歷史的分量。」

奈良縣的主要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