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海和五個地區,在不同自然、風土下孕育出的食文化
兵庫縣位於日本幾乎中央的位置,臨著兩個大海。北方面日本海,南邊則是面瀨戶內海,並經淡路島延伸至太平洋。面積為8401.02平方公里,是近畿地方面積最大的縣。明治元年設置了兵庫縣,管轄攝津國和播磨國,之後經歷多次改制,於昭和38年確立了目前的縣域。
以橫切過縣中央的中國山地為界,氣候大致上區分為兩種類型。北邊是冬季降水量多的日本海側氣候,南邊則是乾燥而多晴天、雨水少的溫和瀨戶內海型氣候。
採訪協助:兵庫縣家庭料理調查 團體(片寄真木子、坂本薰、作田Harumi、田中紀子、富永Shinobu、中古梢、原知子、本多佐知子)
在《古事記》當中的神話提到,淡路島是日本列島成形時首先出現的島嶼,在兵庫縣內還挖掘到了日本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國家指定史蹟的古城、日本遺產、古墳的數量也都是令人自豪的全國第一。此外,制定日本標準時間的子午線(東經135度)也通過兵庫縣。
兵庫縣由歷史、風土各異、被稱為攝津、丹波、但馬、播磨、淡路的五個地區所構成,並孕育出扎根於各個地區而多采多姿的食文化。
< 攝津地區 >
擁有國際都市「神戶」、新舊文化交加的食之玄關口
由縣廳所在地「神戶市」為首的阪神區域(尼崎市、西宮市、蘆屋市、伊丹市、寶塚市、川西市、三田市、豬名川町)所構成。 神戶市是個沿海都市,往內部看,可見成群高樓的對面有青綠鮮豔的六甲山地聳立在彼方,是個夾在海與山之間的都市。慶應3年(1968年)神戶港開港以來,便有許多外國人造訪,作為國際都市而不斷發展。「舊居留地」是為了提供外國人一個居住、通商之處而設置的場所,當時的紅磚及石造建築物毫無違和的融入了近代感十足的成排高樓大道,打造出了美麗的街道景象。
< 丹波地區 >
在生活之中生生不息的黑豆料理
丹波篠山市是在平成11年合併篠山、丹南、西紀、今田四町而成為篠山市,並在令和元年從篠山市改市名為丹波篠山市。這裡是個保存著篠山城跡、篠山城大書院、御徒町武家屋敷群等古老街道的城下町。丹波市是在平成16年合併六町而生。
丹坡地區以丹波篠山的黑豆、丹波栗、山藥等農產品以及山豬肉這類名產品而為人所知。特別是黑豆,以顆粒碩大、品質優良出名,令和3年2月,其傳統的栽種方式獲認證為日本農業遺產。江戶時代時,因為用水不足,因此設置了不種稻的犧牲田,將這片田地的土挖起做出高畦,田地達到乾燥後栽種黑豆的方式,據說也承繼到現在的技術中。 聽長年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當地人告訴我們,「孩童時期,只要去每年五月神社舉行的御田植祭,就能得到清洗過的米和蒸過的黑豆。我們會做成黑豆飯,全家一起祈求身體健康再吃下肚」。據說這一風俗現在仍然存在。我們可由此看出黑豆是否扎根於丹波篠山的食文化之中。
此外,山豬肉則會做成「牡丹鍋」,是很有名的冬季必備料理。丹波篠山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山豬獵場,以能捕到品質極佳的山豬而聞名。這道料理也是正月或特別日子用來招待的料理。
< 但馬地區 >
觀光客搭著特別列車來造訪螃蟹聖地
位於兵庫縣北部,由豐岡市、香美町、新溫泉町、養父市、朝來市所構成的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嚴寒而降雪量多,但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山地很多,也是火山帶地區,因此有城崎溫泉、湯村溫泉等優質溫泉,也設置有國立公園及縣立自然公園等園區。
另外,由於新溫泉町與香美町等但馬地區的漁港面日本海,因此可以捕撈到大量的松葉蟹和螢火魷等。松葉蟹的公蟹稱為松葉蟹,母蟹則稱為香箱蟹,松葉蟹的捕撈期為11月初旬至3月下旬,香箱蟹則是11月上旬至1月上旬。在松葉蟹禁捕令解禁的期間,每年從關西等處都會有提供蟹肉料理的觀光列車行駛,會有許多觀光客造訪,為螃蟹料理嘖嘖稱好。
另一方面,在內陸也有自江戶時代左右便備受人們喜愛的鄉土食物。在蕎麥麵店間間相連的豐岡市出石町的「出石蕎麥麵」,是將蔥、白蘿蔔泥、生蛋等佐料一起盛裝在小盤子上端上桌,因此一個人可以吃下好幾盤。如果吃完疊起的盤子能疊到約與筷子長度一樣高,就會被稱為是可獨當一面的人。
< 播磨地區 >
在世界遺產周遭廣闊的海之珍寶
位於兵庫縣西部,由明石市、加古川市、西脇市、三木市、高砂市、小野市、加西市、加東市、多可町、稻美町、播磨町、姬路市、相生市、龍野市、赤穗市、宍粟市、福崎町、神河町、市川町、太子町、上郡町、佐用町所構成的地區,佔了兵庫縣約四成的面積。這裡保存著眾多歷史遺產,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國寶的姬路城城下町及古代古墳等。
距離明石站極近的「魚之棚商店街(Uontana)」是條拱頂商店街,約有110家商店林立。店面的板子上擺放著撒早網與午網所捕撈到的海產,例如扭動的章魚、活跳跳的小蝦、處理好的長長海鰻等。
每年的2至4月,玉筋魚幼魚禁捕令一解禁,店頭就會擺上活跳跳的玉筋魚,用來炊煮「釘子煮」的醬油、砂糖、薑的香氣也飄香四處。釘子煮這個名稱,是源於煮好的玉筋魚看起來像是生鏽的釘子彎彎曲曲的。在地人甚至會說「只要聞到玉筋魚的香氣,就知道春天來了」,是春季一定會有的必備料理。
「不浪費又吃不膩」的鄉土料理,誕生自家庭中所下的工夫
< 淡路地區 >
流傳於神話之島,多采多姿的食材與食文化
淡路島是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28公里、周長約216公里的細長島嶼,由淡路市、南淡路市、洲本市所構成,氣候屬於冬季也較為溫暖、降雨量少的瀨戶內海型氣候。
在《日本書紀》、《古書紀》中記載著,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兩位神祇是先造了姬路島才造出日本列島的。明治時期的廢藩置縣將淡路二分劃入兵庫縣與德島縣,之後全島被劃入德島縣,但於明治9年劃入兵庫縣轄下。
淡路自古以來便被指定為向皇室進貢食材的「御食國(Miketsukuni)」,至今仍提供豐富的農水產物等多采多姿的食材。
在淡路島捕撈到的海鰻肉質極佳,滋味香醇,盛產期在初夏。在相同時期,也是淡路產洋蔥的採收期,因此,便結合海鰻脂肪與淡路產洋蔥甜味,活用其高湯做出料理「海鰻壽喜鍋」。
6至8月達到產量旺季的播磨灘真蛸,人們會將之做成水煮章魚、燉章魚、章魚乾,或是使用生章魚做成「章魚飯」。 另外,流傳在島上的「Chobo湯」是以豆類、糯米所做成的料理,用來讓生完孩子的婦人恢復體力,但當地也有用這道料理招待一起來祝賀的人們之習慣。
「Ibitsu麻糬」,一般是以「柏餅」這個名字而為人所知。據說由於在淡路並沒有自然生長的柏(槲櫟)葉,所以是使用菝葜的葉子來包麻糬。這款點心主要會在5月日本的端午節時做來吃,但農家也會在插秧後或農事繁忙期的作業之間食用。
在歷史、風土各異的五國,有扎根於各個地區之環境與生活的各種鄉土料理誕生、生息於此,不只是當地人,也吸引了造訪此處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