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縣

擁有豐富地形與產業的「日本縮影」

廣島縣位於中國地區的中心附近,總面積約 8,479 平方公尺,居日本第 11 位。 中國山地橫跨北部,海拔 1,000 公尺等級的群山層巒疊嶂。這一帶降雨量大,冬季寒冷積雪多。中部有世羅台地與賀茂台地等高原地帶,此處因氣溫稍微寒冷,盛行栽種稻米、蔬菜、水果等等。南部為溫暖雨雪少的瀨戶內海式氣候。河口附近的三角洲很發達,形成遼闊的廣島平原。此外,瀨戶內海有大大小小眾多島嶼相連,其獨特美麗的風景又被稱為「東方愛琴海」。

協助採訪:廣島縣食生活改善推進員協議會

廣島擁有像這樣由北到南不斷下降,從北部的「山地」跨過「高原地帶」再到「低地帶」的階梯狀地形,因各地區的氣候與風土條件不同,擁有不同的產業與文化。

圖片來源:廣島縣

人們在瀨戶內海沿岸捕撈到種類豐富多彩的海鮮,尤其是味道佳、安全性高的牡蠣在日本全國都很出名。在農產品方面則屬柑橘類特別有名,尤其是產量為日本全國第一的檸檬。主要在島嶼斜坡上種植的檸檬被稱為「廣島檸檬」,其特點是不使用防腐劑所以連皮都能放心使用,而且一整年都享用得到。

圖片來源:廣島縣

在工業方面,由於廣島市與吳市曾為舊日本軍的據點,因此造船業與鋼鐵業發達,目前石油化學工業與汽車產業也很興盛。此外廣島縣也是「製造」縣,擁有許多製作獨一無二產品的企業,以及以擁有全球頂尖市佔率為傲的 No.1 企業。
擁有如此豐富多彩氣候和產業的廣島縣又被稱為「日本的縮影」。

從瀨戶內海的豐富海洋中誕生的飲食文化

圖片來源:廣島縣

說起廣島飲食文化的重要因素,果然還是「海鮮」。 瀨戶內海擁有大大小小眾多島嶼和海灣,造就多變的海潮流向,形成豐富的漁場。除了以日本全國數一數二的牡蠣養殖場著稱以外,還有以瀨戶內海為中心的廣闊豐富漁場。由於瀨戶內海是內海的關係,一整年都能品嘗到各式各樣不同的魚類。以縣內東部的鯛魚、章魚,及縣內西部、中部的鰆魚為首,還有日本鯷、黑棘鯛、白帶魚等等。
另外,其實在沒有海的地方也有吃得到的海鮮。那就是被稱為「鱷魚」的鯊魚。在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從日本海一側送來的鯊魚,在山間地帶被人們當成珍貴的海鮮,代替難以取得的鮮魚食用。

圖片來源:廣島縣

據說魚「沒有不能吃的地方」,自古以來廣島以各種方式烹調、食用捕獲到的豐富魚類,如:生魚片、燉魚、烤魚、炸魚、天婦羅等。因此在鄉土料理中有許多活用海鮮的料理,如:「牡蠣味噌鍋」、「糯鰻飯」、「鯛麵/鯛素麵」、「章魚炊飯」、「仙菜豆腐」、「埋飯」、「炸天竺鯛」等等,例子多到舉不完。
那麼就讓我們將這些飲食文化及孕育出這些文化的地形等內容分為藝北地區、備北地區、備後地區、安藝地區 4 個地區進行介紹吧。

< 藝北地區 >
擁有豐富文化財、盛行稻作的地區

圖片來源:廣島縣

藝北地區位於廣島縣西部北側,包含安藝太田町、北廣島町、安藝高田市等。 北部地區的海拔很高,冬天是大雪地帶,擁有多間滑雪場。這裡不僅是可以享受自然的地區,如長達 16 公里的大峽谷「三段峽」與日本濕地分佈最南端的八幡濕原等,同時自古以來民間傳承的「藝北神樂」至今也非常興盛。

圖片來源:廣島縣

此外,該地區的民俗儀式「壬生花田植」相當有名,這是用豪華的花鞍來裝飾牛,盛裝打扮的插秧姑娘們隨著太鼓和笛子的聲音插秧的儀式。被登錄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文化一直流傳至今。

圖片來源:北廣島町教育委員會

在這個「壬生花田植」上招待的食物是「黃豆粉飯糰」。據說捏得圓圓的、為了方便食用而撒上大量黃豆粉的飯糰,裡頭包含了希望稻子能結出飽滿稻穗的心願,跟儀式一起被珍重地傳承至今。

< 備北地區 >
貿易地遺留下來的鱷魚料理

圖片來源:廣島縣

備北地區是以廣島縣東部北側的庄原市和三次市為中心的地區。北部是比婆山與道後山等 1,200 公尺級高山連綿的陡峭地形,擁有「比婆道後帝釋國定公園」。位於中國山地與吉備高原之間的是由江之川的幾條支流匯合而成的「三次盆地」。在這個擁有特殊地形的三次市,初春到秋天之間有時會濃霧籠罩,從山上看到的美麗景色被稱為「霧海」。

圖片來源:廣島縣

此外,因為位於這條河川匯合之地,三次自古以來便以連結山陰與山陽的貿易地而繁榮。保留了這段歷史的鄉土料理就是「鱷魚」。雖說是鱷魚但其實是鯊魚。鯊魚因富含氨而耐放,所以在生魚片的情況下可以吃上半個月左右。因此,它在交通不便的時代受到人們重視,並在秋祭、新年及喜事等重要節日時被人們食用。如今在三次市還有這麼一句自古流傳下來的款待問候——「歡迎吃鱷魚吃到肚子發冷」。其吃法豐富多樣,包括「鱷魚生魚片」,還有燉菜、天婦羅、油炸、魚凍、川燙、蒲燒、湯、南蠻漬、鱷魚飯等等。

< 備後地區 >
溫暖氣候孕育的飲食文化與歷史

圖片來源:福山市食生活改善推進員協議會

備後地區位於廣島縣東部南側,北部為高原地帶,盛行花卉與水果等農業。南部朝向瀨戶內海,降雨量少,冬季也很溫暖。包含章魚、鯛魚、小蝦等海鮮在內,還盛行栽培黃蔥、茨菰、柑橘類。尤其茨菰產量居日本全國首位,茨菰原先在沼澤地中自然生長,後來被人們帶到福山城的護城河中栽種,據說這就是茨菰栽培的起源。「福山茨菰」因品質好,被登錄進農林水產省的地理標示(GI)保護制度下等,獲得了極高評價。儘管在日本除了御節料理以外很少能看到茨菰,不過在當地除了「糖煮茨菰」以外,還會不沾粉直接油炸或做成沙拉來吃。

圖片來源:廣島縣

也別忘了尾道和鞆之浦。這兩處是著名的文學和電影背景舞台,而寺廟神社佛閣所在的古老街道是令人懷念和感到溫暖的地方,在觀光客間也很受歡迎。

< 安藝地區 >
經濟中心、多樣的飲食文化

圖片來源:廣島縣

安藝地區位於廣島縣西部南側。擁有縣廳所在地的廣島市和重工業蓬勃發展的吳市等城市,不但是中國地方的經濟中心,同時還擁有「原爆圓頂館」和「嚴島神社」兩座世界遺產與古老的釀酒小鎮等各種從古至今的文化要素。

圖片來源:廣島縣

就飲食文化而言,廣島自古以來就有食用牡蠣的習慣。從貝塚出土的貝殼可知,人們在繩紋、彌生時代就有食用天然牡蠣,一般認為牡蠣養殖是從 1,500~1,600 年代開始的。如今其產量居日本全國首位,佔日本全國產量的一半以上(令和 2 年〈漁業養殖業生產統計〉農林水產省)。這一帶的海灣具有良好的牡蠣生長條件,牡蠣的個頭大、滋味濃郁,在日本全國都很受歡迎。在當地,人們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吃牡蠣,像是「牡蠣飯」、「牡蠣味噌鍋」、「牡蠣年糕湯」、「帶殼烤牡蠣」、「炸牡蠣」等等。

圖片來源:廣島縣

此外,在世界遺產「嚴島神社」所在的宮島附近,自古以來就有捕撈、食用糯鰻的習慣,在江戶時代的文獻中也有記載。明治時代時,將蒲燒糯鰻放在飯上的「糯鰻飯」以鐵路便當之姿出現,之後在昭和 30 年代時又以觀光巴士的巴士便當而廣受好評。如今在宮島仍有多間店家提供「糯鰻飯」,已然成為宮島觀光不可或缺的名產。

圖片來源:廣島縣

我們還要再介紹一道在人稱「酒都」的小鎮上流傳的料理。東廣島市的西條是與「兵庫灘」和「京都伏見」齊名的銘釀地,鎮上林立著紅色煙囪與白色牆壁的釀酒廠,是一座街景別具風情的美麗小鎮。在這座小鎮,以釀酒師伙食之姿誕生的就是「美酒鍋」。儘管是用雞肉和豬肉、大白菜等食材以鹽巴胡椒等調味料調味煮成的火鍋,但這種不會影響到品酒的簡單調味,是釀酒師才有的工夫。此外,據說其名稱的由來一開始是因為工作常常碰水、工作服經常濕透的釀酒人被稱為「bisho(濕透之意)」,所以這道料理被稱為「bisho 鍋」,近年來則被填上漢字寫作「美酒鍋」。如今每年「酒祭」上都會供應這道料理,已然成為當地名產。

像這樣,廣島縣不僅擁有山區大自然與瀨戶內海沿岸的豐饒物產,還有應該傳承至今的重要文化,可以說是非常有深度的縣。我們希望您能透過廣島的鄉土料理,一同充分品嘗廣島的自然恩賜和文化。

廣島縣的主要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