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縣

溫暖氣候與豐富自然條件所孕育出的食材

山口縣屬中國地方,位於本州最西邊,被風浪強勁的日本海這側的響灘、關門海峽,以及靠瀨戶內海一側的周防灘三海環繞,地形上有中國山脈東西橫亙,因此被大致區分為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內陸山間地區、日本海沿岸地區的三個區域。此外,由於氣候溫暖,風、水災及地震也相對較少,人們認為這是塊適宜居住且自然條件很好的土地。
受到北與南特性各異的大海影響,有豐富多彩的海產物,另外,這裡也活用地形變化豐富的自然環境打造出興盛的農業,除了全國知名的岩國蓮藕,還生產誕生於山口縣的「Hanaccoli」、傳統蔬菜「Kakichisha」、田屋茄子等各式各樣的蔬菜及水果。

協助採訪店家:割烹千代
部分影片素材提供者:(一社)山口縣觀光聯盟

因大內文化的蓬勃發展而誕生的食文化特色

另外,「大內文化」的蓬勃興盛,對山口縣的發展也有所貢獻。據說是百濟國王子「琳聖太子」後代的大內氏,在平安時代末期移居大內地方(現山口市),在之後的源平合戰中,其功績獲得認可,勢力逐漸增加,成為了活躍於政事的西國第一守護大名、戰國大名。

由於大內氏仿造京都街道的設計整建出區劃方正的街路、為街道取了京都風格的名字,並且因為與朝鮮及明朝(中國)之貿易往來累積資產而產生豪奢的文化等,因而在室町時代,這裡甚至有「西京」的稱呼。大內氏因家臣謀反而沒落,接著是毛利氏的登場。這之後,在毛利氏的根據地「荻」,以及毛利家一門的吉川家為領主的「岩國」,武家文化誕生,與之相應的飲食也隨之發展。此外,山口縣還有因北浦的捕鯨文化,以及使用被指定為縣魚的下關河豚製作的料理等所產生的特色食文化。

因幕末偉人而開放食用的河豚,以及雖然產業衰退仍備受喜愛的鯨魚

說到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山口縣食品、特產品,那就是高級魚「河豚」了。其食用歷史相當悠久,從下關的彌生時代遺跡就有2,000至2,500年前的河豚魚骨出土。然而,安土桃山時代,出兵朝鮮之際,發生了士兵食用河豚而相繼死亡的事件,因此豐臣秀吉便發布禁吃河豚令。江戶時代時幕府亦頒布禁令,據說還加強取締力道。然而,河豚料理在一般市民之間是備受喜愛,以伊藤博文對河豚的美味驚艷不已為契機,於明治21年,僅限在山口縣,解除了河豚禁食令,下關也就此成為河豚之鄉而聞名。

另外,以下關為首的北浦地區很盛行捕鯨,在長門就留有寬文12年(1672年)時,在現稱仙崎浦的「鯨突組」受長州藩提拔的紀錄。鯨魚捕撈的旺季是在秋季至冬季,這是因為此時期鯨魚會南下到溫暖海域生產育兒的關係。一般認為,僅在川尻地區,兩百年來就捕獲了2,800多頭的鯨魚,由此可見其繁盛景象。

然而,伴隨著鯨魚數量急遽減少,捕鯨業也開始衰退,捕鯨活動在1910年迎接終點。與此相對比,江戶時代的下關是「北前船」的停靠港,在長門或荻所捕獲的鯨魚的肉或鯨油都會經過下關的批發店運送到九州、北陸、關西,擔任「流通基地」的角色,另外,這裡不捕鯨,而是作為提供捕鯨的漁民組織「鯨組」資金或道具的補給地,甚至是鯨魚消費地這樣的角色。也由於這裡是消費地,因此鯨魚的食文化亦扎根於此,據說1958年時開設的大洋漁業旗下的鯨魚直營餐廳「日新」就提供多達25種鯨魚料理。北浦地區不再捕鯨後,鯨魚料理仍根植於庶民之間,為人們承繼至今。

除了河豚、鯨魚等全國知名的食文化之外,山口縣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鄉土料理存在。以下我們就將山口縣大致分成包含荻市、長門市、下關市在內的日本海沿岸之北浦地區、包含岩國市及周南市在內的東部地區,以及包含宇部市、山口市等地在內的瀨戶內海沿岸之中部地區三個區域,來介紹各區域的食文化吧。

< 北浦地區 >
豐富海洋資源帶來的財富與豐富食物

北浦地區包含有下關市、長門市、荻市等地,位於日本海沿岸,因此有豐富的海鮮。其中較為有名的是下關的虎河豚(紅鰭東方魨),在祝賀場合等特別的日子,人們常會吃切片薄到透光的「河豚生魚片」來慶祝。相對的,白鯖河豚(棕斑兔頭魨)等便宜的河豚,在一般家庭或居酒屋等則是會將其先調味過再炸成「唐揚炸河豚」,是日常會吃的料理。

過往在長門很盛行的捕鯨,現在已經不再進行捕撈,但作為往日餘影的鄉土料理「鯨肉南蠻煮」、「龍田揚炸鯨肉」等菜色則為人所傳承。尤其是「鯨肉南蠻煮」不只使用其紅肉,還會用到鯨魚皮的部分來做這道料理,連鯨魚皮及鯨鬚全都毫不浪費地活用,是可一窺人與鯨魚關係性的佳餚。

在北浦地區之中,保存著武家文化的荻市有很獨特的食文化。縣內各地縣民都會吃的「Itoko煮」在荻市是特別受到喜愛的鄉土料理。使用調成甜味的紅豆和白玉粉(糯米粉的一種)做成的糰子這兩點是各地共通,但整體調味、材料、湯汁等則會因地而異。在荻市是用醬油、鹽等調味料來調整昆布等高湯的湯頭,做出城下町風格的清澄湯汁,裡面加進紅豆、糰子還有香菇、蒲鉾魚板等,做成一道冷湯品。

此外,與荻市的歷史關係密切的料理是「夏蜜柑菓子」。過去荻市曾作為長州藩的政治經濟中心而繁盛,然而,藩廳移至山口後,這裡的町民生活開始陷入窮困,到明治時期連士族也變得窮困,為此所想出的解決方案,就是種植拯救了荻市人民、現在成為名產的「夏蜜柑」。夏蜜柑現在是這裡的名產,人們會將其糖漬做成「夏蜜柑菓子」享用。

< 東部地區 >
變換自如,作為進貢品或日常食物享用的米

被日本海與瀨戶內海環繞、在縣中央地帶有中國山地橫亙東西的山口縣,受其地理位置及地形特性影響,是個溫暖的地區。然而,因地區所在而環境大不同的這個特色,其影響可由稻米的耕作看出。在瀨戶內海沿岸或是與島根縣、廣島縣縣界的「中山間地區」(日本劃分地區的方式,指平原外緣至山間地之間的區域)、日本海的平坦區域至縣的中央部等地區等處,配合氣候、風土,採取「適地適作」(在適合的地方栽種適合的作物)的稻米栽種方式。在這之中,保留著用「米」做鄉土料理的地方,是包含了岩國市及周南市的東部地區。

自舊岩國藩時代就很具特色的岩國鄉土料理

在山口縣內也是特別風光明媚的岩國市,此處的國家指定名勝「錦帶橋」非常有名,是由五座相連的木造拱橋所組成。在江戶時代,這裡屬吉川氏治下的岩國領城下町,大政奉還後,於慶應4年改制為岩國藩。現在仍保留著的城下町風格鄉土料理,是使用了據說自江戶時代便開始栽種的岩國蓮藕製作的「岩國壽司」。

「岩國壽司」使用醋漬岩國蓮藕、傳統蔬菜「萵苣」、燉星鰻、蛋絲、田麩(魚、肉鬆粉)等豪華食材,層疊三到五層,是很有城下町風格的豪華押壽司。也被稱為「殿下壽司」,是根據吉川氏的命令製作的戰備糧食。也會當作進貢品,另外,現在是祝賀場合中不可或缺的料理。

「岩國壽司」是一次就能做出多人份的奢華料理。另一方面卻也有為了要節約著吃珍貴的米而誕生的料理。那是在17世紀初,岩國藩主吉川公為了鼓勵人們節約省米而提出的獎勵「茶粥」。大部分是將泡好的茶和剩下的飯一起炊煮,有時候則會加入地瓜一起煮。兩道都是讓人會想遙想著米很珍貴的時代而一邊享用的料理。

< 中部地區 >
從中心地到全縣。範圍擴大的山口縣食文化

包含了宇部市及山口市等瀨戶內海沿岸地區的中部地區。被稱為「西京」的山口市的琉璃光寺五重塔、擴伸於美禰市中、東部的日本最大喀斯特台地、也是特別天然紀念物的「秋吉台」等,有許多觀光勝地。

山口市的「外郎」這款自室町時代便很受喜愛的土產很有人氣。與其他縣的「外郎」不同,其特色是使用蕨粉製作,產生彈性十足而Q嫩的口感,這獨一無二的滋味吸引了許多愛好者。

此外,誕生於山口市、流傳到全縣的料理是「雞肉牛蒡」。這道料理是為了解決學校供餐菜色了無新意的問題,向一般家庭募集菜色,並自收到的食譜中發想出的料理,砂糖和醬油煮成的甜辣醬汁滋味很受孩子們好評。這道菜透過學校供餐推廣到一般家庭,又經過口耳相傳到各城鎮,成為縣民料理。

與「雞肉牛蒡」相同,像是「Kenchou」、「蕪菁雜煮年糕湯」等全縣縣民都在吃的鄉土料理也很多,在不久的將來,「雞肉牛蒡」應該也會深深扎根而成為山口縣的鄉土料理吧。

山口縣的主要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