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縣

朝日升起的南國蒙受的美食恩惠

宮崎縣位於九州地區東南部;此處在過去曾被稱為「日向國 (Hyuganokuni)」,此一名稱源自奈良時代編篡的史書《古事記》及《日本書紀》內「此處為朝陽直射之國,為夕日輝映之國」或「此國直面日出之處」等記述。自遠古時代以來,宮崎縣的美食便是由普照大地的陽光所滋養的。

部分影像素材來源:日本飲食文化資訊傳播網站「SHUN GATE」
協助拍攝場地:株式會社 Comfort Diner

兼具山海特徵的「日本的向陽之處」

降落在宮崎縣的玄關──宮崎九重葛機場的那瞬間,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南國氣息。宮崎縣屬於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約 17 度,日照時數及萬里無雲的晴朗日數均傲居全國前列,該縣更因而打出了「日本的向陽之處」的口號。溫暖的陽光讓這裡全年均可培育各式各樣的農作物與樹木,據說縣民的性格也因此相當溫和開朗。

「宮崎縣在南九州當中是個相當特別的區域。過去這裡的交通不便,且分為多個藩屬領地,因此各個地區都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與比鄰的鹿兒島縣、熊本縣相較,宮崎縣的縣民個性更加悠然自得,且宮崎縣的男性更會被形容為『芋頭莖木刀』,意思就是他們如同以芋頭莖製作的木刀一般,外表看來堅毅,但內在卻相當柔軟且忠厚老實。」說這段話的人,是擔任宮崎縣農政水產部農業合作推廣課宮崎品牌推廣室室長的松田義信先生。他本人出生於宮崎市清武町,是個相當道地的宮崎人。

宮崎縣可分為4 個地區,分別是縣北地區、縣央地區、縣西地區、縣南地區,但這些地區在靠山與靠海區域的風土、氣候及飲食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宮崎縣境內幾乎皆為山地,平原地形較少,且從東部海岸線往西部的山區移動時,可見海拔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這種極具立體變化的地形構造也是該縣的特徵之一。

東部的海岸線面向日向灘,全長 398km。小倉濱、曾山寺等海灘是相當知名的衝浪聖地。平原地帶出產稻米、蔬菜,近海地區則有黑潮及來自豐後水道的洋流交匯,形成良好的漁場,可捕撈到鮪魚、鰹魚、伊勢龍蝦、鰺魚等漁獲。而西側則是山岳地區,擁有陡峭險峻的九州山脈。這個地區不但擁有野菜、野豬肉等山珍,更保留了與天孫降臨等日本的古老神話有所關聯的飲食文化。此外,宮崎縣是日本降雨量最高的地區之一,高溫潮濕的氣候及充足的日照孕育出的飫肥杉 (Obisugi) 也是該縣特產之一。

宮崎縣看來似乎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土氣候條件,但其實放眼歷史,就能發現颱風一直都是當地人的困擾。尤其是 1960 年前後,該縣更被稱為「颱風銀座」(常受颱風侵襲的地區),每年夏天均有颱風登陸,對農作物造成不少損害。因此該縣的人民致力於發展防災的農業經營手法;如可以在颱風來臨前收成的「早場米」、溫室栽培、可在設施內養育動物的畜牧業均相當發達,且畜牧業在牛、雞、豬的生產量方面更均屬日本翹楚。

< 縣北地區 >
流傳於神秘山間的節慶料理

高千穗鄉位於宮崎縣與熊本縣、大分縣的交界處,據傳為「天孫降臨」傳說的發生地。該傳說認為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降臨於此地,並成為地上的支配者。高千穗鄉的美麗自然環境當中散佈著多處能量景點,如因阿蘇的火山活動而形成的天然紀念物高千穗峽,以及祭祀天照大神藏身之處「天岩戶」的天岩戶神社等。這種敬重神靈的文化,也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圖片來源:公益財團法人宮崎縣觀光協會

其中之一便是每年農曆 11 月至隔年 2 月中旬時舉辦的「夜神樂」。人們會在各個聚落選出該年的神樂宿(民家),並於該處徹夜表演神樂,藉此祈禱五穀豐收。被選為神樂宿的家庭甚至會為了這一天而改建房屋,這個傳統節慶對於當地居民的重要度由此可見一斑。在舉辦夜神樂的期間內,神樂宿會以「日式什菜煮」招待客人。這是一種包含當季蔬菜、當地特產香菇乾、蘿蔔乾等的燉煮料理,在新年時期或平日的餐桌上都能見到這道菜。

椎葉村的人們則習慣在舉辦神樂、婚禮或喪禮時,食用以當季蔬菜和香菇製成的「菜豆腐」。在新年時期時,還會將「菜豆腐」串起掛在牆上,做為祈求健康、消災解厄的護身符。河野啓介先生來自椎葉村,並在市內的餐飲店「天晴食堂」擔任經理,他表示「菜豆腐是在重大節慶的日子裡吃的食物。我聽說因為以前大豆是很貴重的東西,所以才會在這道菜裡加入蔬菜來增加體積。」「菜豆腐」的外觀相當美麗,食用時常會搭配甜味醬油或柚子味噌。

圖片來源:宮崎縣

高千穗鄉及椎葉山區域也被認定為世界農業遺產。椎葉村的傳統「火耕」是一種延續了超過數千年的習俗。人們會向山神念誦禱詞後在山中放火,而焚燒的區域每年都會有所變動;各區域在種植穀類約 4 年後,便會進入 20-30 年的休耕期,藉此讓森林得以再生。椎葉村是日本目前唯一仍在使用這種農法的貴重案例,而這種從古代傳承至今的循環型農耕系統,也讓人類得以與自然和諧共存。

圖片來源:一般社團法人延岡觀光協會

位於宮崎縣東側,面向大海的延岡市,在過去曾是相當繁榮的内藤藩城下町。延岡市位於由東西流向的五瀨川等四條河川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上,同時具備了河流及海洋漁場。該地尤以香魚聞名,每年 10 月上旬至 12 月的這段期間內,五瀨川上會建起香魚魚梁(一種傳統漁具),讓到訪的觀光客能夠享用現撈香魚料理的美味。而在宮崎縣內各處皆能吃到的靈魂料理「南蠻雞」,其實也源自延岡市。這種料理是昭和時代中期,由在延岡市內知名西式餐館工作的兩位廚師創造出來的,如今已成為了家常料理。有些店家會使用雞腿肉來製作這道料理,但創始店使用的其實是雞胸肉。雞胸肉油脂含量較少,不易入口,創始者為了讓雞胸肉吃來更加美味,才創造出了這種美食。而松田先生則說,宮崎縣民本就有常吃雞肉的飲食習慣,並不限於「南蠻雞」這道料理。「以前有許多農民會在家裡養雞,眾人齊聚一堂時,就會在院子裡將雞宰來食用。把網子放在對切成一半的大鐵桶上,再用炭火把雞肉烤到外表全黑,這種炭火烤雞搭上燒酒,就是最為經典的組合。」

< 縣央地區 >
享用「冷湯泡飯」,度過平原地帶的猛烈熱浪

圖片來源:公益財團法人宮崎縣觀光協會

縣央地區是宮崎縣人口最多的區域,位於廣闊的宮崎平原上,也是縣廳所在地的宮崎市、位於九州山脈中的米良山地、致力於發展自然生態農業的綾町等均位於此地區。而青島是縣內交通最為便利的島嶼之一,四周皆是被稱為「惡鬼洗衣板」的波浪狀奇岩怪石,並擁有高爾夫球場及衝浪點等,廣受遊客歡迎。

圖片來源:宮崎縣

宮崎平原在夏季時尤其炎熱潮濕,酷暑難耐,因此「冷湯泡飯」這種在沒有食慾時也能吃得下的料理,就成了這個時節的經典菜色。據傳這種料理的起源是鎌倉時代由僧侶傳播至全國各地的一種湯泡飯;以前的農民會在夏季農忙時,以冷水溶解味噌後,澆在前一天剩下的麥飯上食用。在味噌中混入磨碎的小沙丁魚乾煎烤後澆上高湯,加入青紫蘇葉、黃瓜、豆腐等,再把湯澆在冷的麥飯上即可享用。這道充滿鮮味的冷湯能夠讓發熱的身體冷卻下來,在縣央地區是相當熱門的夏季家常料理。

圖片來源:公益財團法人宮崎縣觀光協會

宮崎市及國富町的人們在進入冬季後,就會利用由高山吹來的寒冷「霧島山風」以及晴朗的天氣來製作「蘿蔔絲」,且其產量傲居日本第一。將蘿蔔絲鋪在晾曬棚架上曬乾的景象,可說是這個地區的冬季特色。而宮崎市的田野町則以「蘿蔔橹」而知名。當地人會將竹子棚架搭建成如同傳統屋頂結構,再將大量的蘿蔔直接掛上去晾曬,這種作法是相當值得留傳給後代的農業景觀,更因此榮獲優良設計獎。松田先生表示「蘿蔔橹高約 6m,上頭擺滿成排蘿蔔的景象相當地驚人。『蘿蔔絲』可以搭配魷魚製成『還沒好嗎漬』,或加入日式什菜煮當中,是種常能在餐桌上看到的食材。」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將水分減少至恰到好處的程度,並將甜味與鮮味凝聚於其中的蘿蔔絲,堪稱極品。

< 縣西地區 >
在霧島山腳邊生根發芽的唐芋 (Karaimo) 文化

圖片來源:公益財團法人宮崎縣觀光協會

縣西地區內的霧島山是由 20 多座火山彼此堆積而成的複雜山體,自然環境豐饒,畜牧業及稻米生產均相當興盛。「關之尾瀑布」橫跨大淀川與庄內川,且在長 600m,最大寬度達 80m的河床範圍內,更可欣賞到由許多如同小瓶子般的洞穴構成的「壺穴」地形,以全球來說亦相當罕見。這處名勝景點也被選為國家天然紀念物,並名列日本瀑布 100 選之一。

圖片來源:宮崎縣

縣西地區因過去屬於薩摩藩,因此有不少地方的語言與飲食文化與鹿兒島縣相當類似。其中食用唐芋(日文當中的番薯別稱)的文化更是根深蒂固,而且該地區特有的火山灰土壤,亦即所謂的「白砂台地」,更能培育出美味的番薯。將番薯切絲後裹上麵糊油炸製成的「Gane」,是宮崎縣、熊本縣與鹿兒島縣共通的一道鄉土料理。雖然三地都會將之炸成如同「Gane」(鹿兒島腔中的「螃蟹」)的外型,但在宮崎縣,人們會在麵糊中加入砂糖,使之帶有甜味。

圖片來源:公益財團法人宮崎縣觀光協會

另一道也會用到番薯的料理是「Nerikuri」。這道料理在不同地區還有「唐芋」、「Nettabo」等幾種不同的稱呼,但都是在麻糬內揉入番薯泥後,再撒上黃豆粉享用的點心。松田先生表示「我家以前會把放得比較久的麻糬和用電鍋蒸過的番薯一起搗碎、混合,但不會把它揉成丸子狀,而是用勺子挖起來直接吃。」這道料理在超市內也有販售,對當地居民來說是相當熟悉的美味。

< 縣南地區 >
甜美的飫肥天婦羅,讓平價魚種吃來更加美味的智慧結晶

縣南地區由日南市、串間市這兩個宮崎縣最南端的城市構成,因回流至日向灘的黑潮影響,氣候高溫且潮濕。沿海地區更被稱為「無霜地帶」,是相當溫暖的亞熱帶氣候。這種溫暖的氣候適合多種作物生長,如柑橘、芒果等果樹、產量全國第 1 的香豌豆花(平成 30 年農林水產省「生產農業所得統計」、「花木等生產狀況調査」)、質地柔軟,適於加工的飫肥杉等。沿海地區則以釣鰹魚、遠洋捕撈鮪魚等漁業活動而知名,海產品相當豐富。日南市的宮浦更有不少獨特的觀光名勝,例如「Sun Messe日南」便是座背擁日向灘壯麗風光,聳立著多座復活節島官方認證的摩艾石像的公園。

圖片來源:鄉土料理集 JA 宮崎縣女性組織協議會

位於日南市中部的飫肥地區,在江戶時代時曾是繁華的伊東飫肥藩城下町。時至今日,該地區內仍保留了石牆與古老的建築,並被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在飫肥 (Obi) 雖有來自油津的漁獲流通,但庶民吃得起的還是沙丁魚、鰺魚、鬼頭刀、飛魚等平價魚種。而「飫肥天婦羅」便是人們為了讓這些魚吃來更加美味而創造出的料理。將魚肉製成魚漿,拌入豆腐、黑糖、味噌後油炸即成,外觀與鹿兒島縣的名產「薩摩炸魚餅」相當類似,但「飫肥天婦羅」的甜味更加明確。且據說縣南地區無論飫肥天婦羅還是醬油,調味方面在宮崎縣當中都是最甜的。

而在靠近山區的北鄉町,人們吃的不是海產,而是可以在河川中捕撈到的日本絨螯蟹,也就是所謂的「山太郎螃蟹」,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蛋白質及鈣質來源。從 9 月中旬到 10 月底,山太郎螃蟹為了產卵,會順流而下來到清澈的廣瀨川,此時的山太郎螃蟹不但個頭大,吃來也相當美味。流傳於北鄉町的「螃蟹捲湯」,就是將山太郎螃蟹磨碎後與味噌混合,再以篩網過濾後製成的味噌湯,喝來滿是鮮味,更是只有在該地區才能吃到的秋季美味。

松田先生也分享了他對於故鄉的熱愛:「宮崎縣的優勢在於活用溫暖的氣候,一年四季,即便是冬季,也能種植、取得各式各樣的食材。宮崎縣或許沒有『說到宮崎,就會想到這個!」這樣強烈的特色,但我認為縣民自由自在且溫和的個性,也是這個縣的一大優點。」宮崎縣的美食當中充滿了太陽的力量,一定能讓享用的人充滿活力。

宮崎縣的主要地方美食